巴金生於1904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開始使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複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多篇成功作品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成功創作家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呐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
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創作出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等都是這方麵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誌。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並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曾受到左拉的長篇小說《盧貢家族的命運》及曹雪芹的《紅樓夢》的影響,它旨在講述一個潰敗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當巴金的《家》以“激流”的篇名在《時報》出現時,卻顯示出自己的特點。時代的賜予和作家的生活感知,使他把藝術的視點集中在對封建家族製度的解剖上。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巴金說,他寫《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個不合理的製度的死刑”。他以熱切的感情展現出生活中的“激流”在破敗的家庭中成長起來;充滿了自信和勇氣,充滿了愛與恨,在腐敗崩潰的事物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倔起者的勇氣與魄力。
《家》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覺新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也是這個大家庭的長房長孫,他深愛著表妹梅,卻又不得不按家庭的意願和瑞玨結婚,並在父親死後擔負起整個家庭的重任。每日被動而無奈地應付著大家庭內部各房之間的勾心鬥角,希望通過自己的隱忍來換得秘書安寧的日子,可事情並非覺新想的簡單。
五四運動的浪潮和弟弟們的熱烈反應對他不是沒有影響,他心裏是信服這些新的東西的,但行動上他卻有著太多的羈絆和束縛,他是高家懦弱而聽話的“大少爺”。他的生命是為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
美麗而溫順的少女鳴鳳心裏悄悄喜歡三少爺覺慧,覺慧也暗戀著她,但是在高公館這樣的地方,她對未來深感迷茫。因為與同學去向督軍請願,覺慧被高公館“最高統治者”——他的祖父高老太爺訓斥了一頓,並不許他出門。梅出嫁後不久就守寡。
為避軍閥混戰,梅被迫躲入高公館,不期與覺新相遇,淚眼相對,兩人心中的傷痛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覺慧瞞著家人參加《黎明周報》的工作,撰文介紹新文化運動,抨擊不合理的舊製度、舊思想舊觀念。可是就在他自己的家裏,悲劇卻並未停止——高老太爺決定把鳴鳳送給年近七十歲的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小妾。無奈下,她喊著覺慧的名字投湖自盡了,另一個丫鬟婉兒代替她被逼著上了花轎,覺慧的思想進行著抗爭,可這在當時社會又是覺慧無可奈何的。
高老太爺做主,讓覺民與馮樂山的孫女成婚。覺民公然違抗祖父的旨意,逃到同學家躲了起來,高老太爺勃然大怒,正在這時,傳來梅去世的消息,覺新心如刀割,悲痛至極。
五叔克定在外養小老婆的事傳開了,高老太爺大發雷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悲哀突然襲擊了這個每日做著“長宜子孫”的“發家夢”的老人,他一病不起。妖裏妖氣的陳姨太提出請巫師捉鬼給老太爺治病。眾人怕擔不孝的罪名,沒人敢反對。隻有覺慧堅決抵製這場無聊的鬧劇。高老太爺死了,死前答應不再提覺民的婚事,覺民取得了抗婚的勝利。瑞玨即將臨盆,陳姨太卻說產婦的血會衝犯了死者,必須將其移到城外去生。四天後,在城外一間陰暗潮濕的小屋裏,瑞玨痛苦地死去了。死前喊著覺新的名字。夫妻最後也沒能見上一麵。
覺慧再也不能忍受這個家了,他要出走。覺新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幫助弟弟實現願望。他瞞著長輩為覺慧安排好一切,並為他籌足路費。
黎明,覺慧悄悄地走出家門,乘船到上海去了。在那裏,新的一切正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