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會說,年輕的時候,可以竭盡全力,所以容易取得成功。但是,一旦老了,年齡擺在那裏,身體條件擺在那裏,即使你還想竭盡全力,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呀!那麼,是不是人老了之後,就真的不會取得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呢?當然不是。其實很多人就是因為堅持不懈地學習,從而使自己老有所成,老有所為了。比如著名的畫家齊白石,他年輕的時候隻是一個小木匠,但他在工作之餘,卻獨守陋室,苦心作畫。成為職業畫家之後,曾經五出五歸,卻始終懷才不遇,在 60歲之前一直默默無聞。但白石老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開始對自己的繪畫風格進行變法,最後終於在衰年之時聲名鵲起,成為享譽中外的一代藝術大師。
3.感謝傷害過你的人
不管是在生活裏,還是在職場中,誰都難免不會遇到小人,但是否要和小人計較,就取決於你了。如果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互不幹涉,倒也不會有什麼麻煩。隻是小人終究是小人,如果不給你惹點事,他會心裏癢得難受。而麵對小人的陷害,我們也沒有必要因此而難過,因為這正好磨煉了你的意誌,提高了你的抵抗力,相信經曆過這些幹擾之後,你一定會對生活和工作有更多的感悟。
於濤是一個胸懷很寬,而且很隨和的人,不管他走到哪裏,都會把微笑帶到哪裏,所以於濤的人緣很好,每一個和他交往的人,都感到很快樂。而於濤身邊的很多人在羨慕他的同時,也認為這是老天爺對他的眷顧,讓那些煩惱和憂傷的事情都遠遠地躲著他。
於濤原來在一家公司裏當部門經理,由於才能出眾,業績突出,所以公司董事會決定把於濤提拔到一個更高的位子上。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於濤卻突然遭到了“意外”——有人冒充於濤的名義給有關部門寫信,舉報公司董事長有經濟問題。這一下子,公司上上下下開始議論紛紛,許多不明真相的人都指責於濤表裏不一、口蜜腹劍、狡詐陰險、陽奉陰違。幾經權衡後,於濤決定辭掉那份工作,離開那個是非之地。
於濤辭職之後,於濤的很多朋友都知道他是被小人陷害的,於是便想請於濤一起吃飯,然後好好地安慰和開導他。因為他們都認為,於濤受到了這樣的打擊之後,一定會非常的苦悶、憂傷,甚至會做出一些傻事來。然而,當朋友們給於濤打電話時,才知道他正在國外旅遊。一個月後,遊覽了世界各地大好河山的於濤終於回來了。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於濤的朋友才了解到,有關部門已經查清了此事,並洗清了於濤被嫁禍的罪名,公司還邀請於濤重新回到公司繼續幹,那個新的位子也一直都給他留著,但此時的於濤已經接受另外一家新公司的聘請了。
朋友們都好奇地問於濤:“你本來做得好好的,而且馬上就要晉升了,卻突然遇到這樣的意外,你難道一點都不覺得氣憤嗎?”於濤微微一笑,坦然地說:“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意外,我怎麼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去旅遊呢?你們知道嗎?這次出去旅遊,讓我的眼界也開闊了不少呀!再說,如果沒有這次的打擊,我怎麼會有機會到現在的這家公司呢?現在的這家新公司不僅待遇比原來的公司好,而且發展前景也很好呢!”聽到於濤這樣說,朋友們還是有些“不甘心”,於是又繼續追問:“那你知不知道是誰陷害你呢?你難道就真的一點也不恨那個人嗎?”於濤正要回答,突然他的移動電話響了,於濤接起電話後,和對方寒暄了幾句,突然急切而堅決地跟對方說道:“你千萬別告訴我是誰,我真的不想知道……”
原來,那個電話是於濤原來公司的一個同事打來的,對方本來想告訴於濤,是誰陷害了他,但被他拒絕了。於濤的朋友們更是不理解,於是又問他為什麼不想知道是誰陷害了自己。於濤笑了笑,說:
“如果我知道了,我可能就會記恨那個人。如果我永遠不知道,我就會少了一個記恨的機會。你們想想看嘛,一個人的心就那麼大,隻有少裝一份仇恨,才能多裝一份快樂呀!”
是的,“一個人的心就那麼大,隻有少裝一份仇恨,才能多裝一份快樂”,這是一句多麼富有哲理的話呀!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碰見各種各樣的人,而那些小人實際上隻是我們生命中所碰到的一根小小的刺,如果我們因此而產生仇恨,並任由這些仇恨在心裏生長,那麼我們的快樂又怎麼可能找到立足之地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忽略掉一些東西,比如仇恨、煩惱、嫉妒、傷害……隻有忽略了這些,才能在我們的心裏裝下更多的快樂,我們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堅強。
其實,隻要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就不難明白,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小人,實際上正是我們人生中的“逆境菩薩”,正是他們的傷害,才會激發出我們奮發向上的勇氣和能量。因此,在職場中,當我們遭遇到挫折和傷害時,到底選擇上升還是下墜,實際上並不是由對方決定的,而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如果你在遭遇到小人的打擊和傷害時,仍然能夠體會到生命的頑強,那麼你就會對這些傷害發出坦然的微笑,然後將所有的打擊都轉化為動力,將所有的挫折都轉化為動能。這時,你就會明白,那些打擊和傷害你的小人,正是上天賜給你最好的禮物,也是上天對你最好的成全。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很多人,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邁向人生的輝煌,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獲得的。可以說,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一些傷害,而對於這些傷害,從消極的角度來說,那是你生命中的劫數;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那是老天爺在給你機會。所以,一個人能否得到快樂,能否獲得成功,與他在麵對傷害時的心態是不無關係的。正是他們處在生命的低潮時依然保持著微笑,才能掌握住逆勢中的反向力量,乘勢而起。
古人曾說過:“處逆境時,須用開拓法;處順境時,要用收斂法。”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當我們麵對困境時,千萬不要退縮,而是要迎難而上,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潛能;而當我們覺得自己很風光時,則要保持低調,免得成為小人陷害的目標。但是,很多的傷害並不是我們想躲就能夠躲得開的,所以當那些無謂的傷害找上門來時,就當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禮物吧,讓我們收下它,然後再放下它。這樣,我們就能夠輕鬆地繼續往前走了。當然,我們還應該感謝那些曾經打擊和傷害過我們的人,因為正是他們,才讓我們不斷地超越自我,並越來越成熟、勇敢和無畏!實際上,如果沒有重重跌倒過,又怎麼會有風風光光地站起來呢?
讓我們把最美的微笑,送給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吧!告訴他們,我們不但沒有被打倒,而且活得很好;讓我們把最真誠的謝意,送給曾經打擊過我們的人吧!感謝他的“栽培”與“激勵”,讓我們的生命多了一份堅強,少了一份脆弱。
是的,送一抹最美的微笑,給那些曾經打擊和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的成長,就是對他最好的讚美;我們的微笑,就是對他最好的祝福。
4.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在日本的商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經營之聖”,他是世界上唯一締造了兩個世界 500強的企業家。他的名字叫稻盛和夫。
1959年,稻盛和夫用 300萬日元創建京都陶瓷公司時,他的手下隻有 26名職員。然而,稻盛和夫硬是與這 20多名員工一起摸爬滾打,到當年的年底時,竟然為公司盈利 316萬日元。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在商場中衝鋒陷陣,經過 40多年的奮鬥與拚搏,終於把京都陶瓷公司建成多元化的集團公司,並迅速躋身於世界 500強的行列。
對於自己所取得的這些成就,稻盛和夫這樣總結道:“我赤手空拳創業至今,僅僅 40年的時間,就取得這樣的發展,那不是因為我擁有了什麼超群的才能。恰恰相反,是因為我的身上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毛病’。”
那麼,稻盛和夫所說“毛病”,到底是什麼呢?原來,稻盛和夫經常跟員工談起了自己的“光榮”曆史,而這些所謂的“光榮”曆史,實際上就是他過去所幹的壞事。比如,稻盛和夫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在上學的路上曾經惡作劇地用小木棍去挑女同學的裙子;在戰後的混亂時期,曾經偷偷摸摸地到木材商店去偷竊木材;創業初期,曾經因為偷稅逃稅而被稅務局罰款並警告……對於這些隱私和醜聞,要是換作其他的企業家,掩蓋和回避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會主動將自己的這些糗事和員工們一起“分享”呢?然而,這也正是稻盛和夫真正有智慧的地方,由於他勇於解剖自己,雖然在員工麵前展現出了自己粗糙的一麵,但也讓員工們看到了他的本質,讓員工們覺得自己的領導也不是完人,是和他們一樣的,可以親近的。這樣一來,稻盛和夫與員工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不少,並增進了上下級的心理融合度,從而達到規則透明、一動而全動、一呼而百應的目的。
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現代商戰中取得節節的勝利,當然與他艱苦卓絕的奮鬥分不開。但很多人都在奮鬥,為什麼偏偏隻有他能夠締造了兩個世界 500強呢?那是因為他真正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無完人的道理,更了解了粗糙中的真實與美感,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呀!
案例“玻璃大王”曹德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2009年 2月,“玻璃大王”曹德旺宣布了一個驚人消息,把自己及其家族名下的 60%股票捐贈給基金會。按市價計算,這筆資產總價高達 40億元。此事一經宣布,不僅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甚至家裏也像炸了鍋一樣吵起來。當時,曹德旺正在歐洲出差,回來後才知道事情鬧大了。
那麼,曹德旺是何許人?他為什麼一下子就敢於捐出 40個億?原來,這個曹德旺可是大有來頭,他不但是一位慈善家,而且還是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據說,在全中國的汽車中,每兩輛就有一輛用的是福耀集團的玻璃。而在全國的慈善家中,能夠連續 5年登上富豪排行榜的隻有 16名,曹德旺就是其中的一位。在 2008年胡潤慈善榜中,他以捐贈金額 1.46億元位居第 14位。
賺錢比別人強
在曹德旺的簡曆介紹上,在學曆一欄赫然寫著“初中”兩個字,他 9歲上小學,初一就輟學回家。但是,和曹德旺有過接觸的人,沒有一個人認為他的文化水平僅僅是初中。對此,曹德旺也頗為自豪地說:“我跟很多人聊天,都沒有告訴他們我初中沒畢業,但我可以跟任何人討論問題。因為從那時開始直到今天,我每天至少要讀兩個小時的書。”
因為家裏窮,曹德旺 14歲輟學後,就在家放了一年的牛。所以,曹德旺的經商生涯是從十五六歲開始的,開始做煙絲生意,一做就是 5年。其間,來來回回折騰做了許多事。比如,1969年他開始種白木耳。為了生計,他還出門打過工。
真正摸到生意的竅門,是他在 1973年做樹苗生意時,用 3年時間賺了好幾萬元,而那時候的幾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幾百萬。當時,曹德旺一個人包攬了整個村的生意,幾乎是無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