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西方人重視法律,中國人重視道德。西方的法律規定很明確,而且執行得很嚴格,完全沒有人情可言,也沒有任何彈性。從理論上講,法律不應該有彈性,但是沒有一點彈性的法律在中國很難執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是靠法律約束的民族。古時候,法律的效力是有限的,雖然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這隻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很少這樣執行,多數是“刑不上大夫”。在民間故事中,即便是包公這樣一位剛正不阿的典範人物,也隻是“打龍袍”而不是打皇帝。
中國人一般不遵從什麼戒律,但是提倡典範,重視道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位有德者居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同樣是道德勸說,國家並沒有立法強製國民執行。
道德是看不見的約束力,而法律是看得見的約束力。一個中國人,如果不講良心道德的話,是很難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中國人不重視有形的東西,凡是有形的東西,對中國人來說,遲早都會變成形式化的東西。我們隻靠無形的東西彼此約束,約束別人,也約束自己。
第六,西方人之間充滿好奇,中國人之間充滿關懷。西方人對人和對動物的態度是一樣的,因為西方人認為人就是動物,彼此之間隻有好奇。在西方社會,青年男女之間往往產生好奇就可以同居,一旦失去好奇,雙方就會分開。中國人則較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好奇,而應該相互關懷。
西方人很有禮貌,一見麵就會親切地同你打招呼,但他一點也不關心你。中國人不注重禮貌形式,但是很關心你。看到你嘴巴腫了,中國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嘴巴怎麼腫了,是不是上火了?來,吃點藥吧。”西方人不會看到你的嘴巴腫了,看到了也會視而不見,隻是問候你:“你好嗎?”而你也清楚,就算抱怨幾句自己很不幸也無濟於事,因為他並不關心你。此時,就算你疼痛難忍,也隻能說:“我很好,謝謝。”
西方人不關心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關心自己。中國人以尊老愛幼為美德,而西方人並不如此。你看到西方的老人走路比較吃力,去幫他,他反而會不高興。他的看法是,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你少操心,你幫我就是看不起我。
第七,西方人之間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距離,而中國人常常是親密無間的。西方人重視隱私權,彼此之間保持著戒心,所以會很疏遠。而中國人有很強烈的認識對方的欲望,“一回生,兩回熟,三回見麵是朋友”,這樣慢慢地由不認識到相互了解,再到親密無間。
人與人之間是要先建立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別人,就無法與其合作。西方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雙方在合作前會簽訂合同,隻要稍有不軌,就會受到法律的製裁。中國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心意的傳遞,靠的是相互的了解。所以,中國人一見麵就會“套近乎”,問東問西,這在西方是絕對不允許的。
第八,西方人之間是利害關係,中國人之間是勢利關係。很多人都認
為,中國人看重利害關係,其實錯了,西方人才重視利害關係。在西方,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沒有任何道義可言,個人之間也是如此。
而中國人是很勢利的。利害與勢利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公司裏有一個員工,表現很不好,公司馬上把他辭退,這是利害。員工表現雖然不好,但是他有後台,辭退他會惹來麻煩,所以隻能留著他,這是勢利。可以說,勢利就是複雜的利害。
總而言之,西方的人際關係相對單純,而中國的人際關係相當複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西方人以“二分法”區分事物,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中國人早已擺脫“二分法”的陷阱,我們知道“錯,絕對不可以;對,常常沒有用”。對錯之外,還牽涉是否圓通的問題。我們厭惡是非不分的
人,也不歡迎是非分明而不圓通的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講求“在圓通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麵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討好人,人際關係才可能良好。
中國人喜歡拉關係、靠關係。這句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進而朝壞的、不正當的、不合法的方麵想。有人認為某些人的成功,是討好別人的結果,而自己的成功是憑本事獲得的,甚至公開宣稱:“我從來不搞關係,我現在的一切,完全是憑真本事得來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毫無能力,是無法完全依靠人際關係而成功的;但是,一個人即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說的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也看到某些人用心營造不正常、不正當的關係,以用來營私舞弊、禍國殃民。這種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弊端的確使得許多人為之心寒,以致他們認為人際關係隻有害而沒有利,因此不重視也不研究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