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網絡的建設正是為了提高北方的經濟效應,以平衡全國的經濟發展,徐清深刻的明白,一個國家若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必然會導致人口的流向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現代你就能夠看得出來,以秦嶺淮河為線,百分之四十的國土上卻生活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其中沿海地區更少,則生活著整個國家相當於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口。
人口的集聚自然帶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邊境的不穩和社會的不穩定,中國不是日本,日本可以將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大阪和東京這兩座城市,因為他是一個島國,不需要擔心陸地上來的威脅,因此可以這麼做,但中國卻不行,如今的宋朝自然也不行,若是人口過度集中,首先城市就會崩潰。
畢竟那麼多的人生活在同一區域,光是交通就會崩潰,另外一方麵就是飲用水的消耗,也會十分的巨大,當然,更關鍵的就是邊境問題,整個國家的人口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必然會導致其他區域的衰頹,而中國的地理決定了,沿海雖然交通發達,經濟發達,但資源卻幾乎全部集中在內陸,看看現代的資源分布就知道了,煤炭在山西,稀土在江西,石油在西藏,新疆,即便是木頭,鐵礦,銅礦也都是在內陸,而沿海地區的礦產,則是少得可憐。
這就是中國的地理狀況所決定的,他不像日本,日本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資源,他的本土不生產石油,煤炭儲量也並不多,天然氣也沒有,幾乎依靠進口,因此人口的集中,並不會對他的產業產生太大的問題,當然,並不是說完全沒問題,地方上的經濟衰敗,就是最大的問題,還有相當多的無人村,這些村落都麵臨著消失的風險,這也是日本的狀況。
但在得與失之間,日本總體而言是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城市人口的增長所產生的經濟財富要遠遠超過小城市和農村人口減少帶來的經濟影響,就像日本,總是說自己是失落的二十年,如今應該已經快要三十年了,他們的經濟幾乎沒怎麼增長,這確實是事實,也是一件對日本人來說,很悲哀的事情。
但人們總是刻意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日本的人口是在下降的,這是許多人沒有思考到的問題,日本的人口在下降,他們的經濟產值卻能夠維持在原來的數據上,這當然是城市建設所取得的傑出成就,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少子化最為嚴重的國家,在零零年代,日本的人口是一億三千萬,而如今日本的人口是一億兩千五百萬,十九年的時間,人口減少五百萬,每年以五十萬的人口數量在減少,而老齡化的人口數量卻在不斷的增加,在這種狀態下,經濟不衰退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也從中可以看到,城市化對於日本絕對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
但中國卻不能做,因為中國的土地廣博,許多地方孕育著豐厚的礦藏,因此這些地方絕對不能荒廢,還有很多地方是交通節點,若是不進行維持,則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因此宋朝就必須要減少人口集聚的效果,尤其是對於華東地區,這地方麵積最小,但經濟最發達,導致想要進來這裏工作的人是越來越多,最終交通問題也好,城市的膨脹速度也好,都實在是太快了。
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自然不能算是一件好事,所以徐清希望能夠將其他地區的經濟稍微也發展起來,從而阻止他們的人口繼續往華東地區快速流入,這直接導致華東地區各大城市群的治安都產生了嚴重的下降,間接導致地域歧視開始盛行,這顯然對於維持國家的統一不是一件好事情。
而在這件事情上,徐清也做出過很多的努力,比如說在一些特定的城市,將民生問題放在第二考核的位置,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考核標準,同時給地方的稅收增加,減少他們對中央的稅收,有點像是現代的計劃單列市,他們的稅賦直接上繳朝廷,而不上繳當地的省級單位,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一筆稅賦,從而更加好的發展城市,然後朝廷在對這些城市進行扶持,從而讓他們在當地可以崛起,吸納更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