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皇帝趙佶心滿意足地離開翰林圖畫院,乘坐禦輦回到了延福宮苑。剛才他忽然來了興致,一氣嗬成,作了一幅《芙蓉錦雞圖》,近年來他已經很少能畫出這麼工謹細麗的水墨畫。
延福宮苑是一座花園式的別苑,在宮城之外。最初規模並不大,趙佶即位後不滿於宮城內殿閣的狹小,遂大肆擴建、營造。
宮苑擴建完工以後,趙佶索性搬離宮城,住進了環境幽雅舒適的延福宮苑。
皇帝日常辦公的地方,也改在了會寧殿,大宋皇朝的權力中心馬上隨之轉移,大小宦官們也跟了過來。至於宮城中大慶殿西側的垂拱殿,則變成了低級侍從文臣的留守處。
宋朝的宦官機構有兩個,宋初是叫內班院和內中高品班院。太宗淳化五年改叫黃門院和入內黃門班院,真宗景德三年再改名為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從此遂為定製。
內侍省號“前省”,別稱是“南班”。入內內侍省在當時一般省略為“入內省”,號“後省”,別稱是“北司”。
初進宮的內侍們統一稱呼為“小黃門”,有功遷補後稱“內侍黃門”,如果犯了錯誤則被貶為“灑掃院子”。
入內內侍省設置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黃門等各個等級。
打聽到皇帝心情很不錯,入內省押班李彥抱來一大摞新買的書,恭恭敬敬的擺在書案上,笑嘻嘻地稟報說:“官家,小的買來一批新書,請您過目!”
“哦,說說看,都有哪些新書?”年方三十五歲的趙佶長得一表人才,加上長年修習道家秘經的緣故,渾身充滿了仙風道骨之氣。
“稟官家,現在整個東京城都在傳看《三國演義》,小的剛才去書局大致翻了翻,發現裏麵的三國故事講得神乎其神,於是趕緊買來一套獻給主子爺觀賞!”李彥知道趙佶除了吟詩作畫之外,就喜歡看些稀奇古怪的書。
“哦!”趙佶心情上佳,馬上來了興趣,順手抓起一冊書,捧在手中讀了起來。本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書裏的故事確實引人入勝,趙佶手不釋卷地讀了下去。
李彥心中暗暗竊喜,官家出手一向很大方,心情舒暢時,賞賜比平日裏多出許多,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撈到更高的位置。
除了寫字作畫,與李師師幽會之外,趙佶第一次廢寢忘食,他如饑似渴地一頁一頁地往下翻,忘記了傳妃子們來侍寢。
一直到雞鳴時分,還有十回沒有看完,趙佶眼皮不抬地吩咐道:“來呀,傳朕旨意,今日龍體欠安,不早朝!”守在殿外的內侍黃門答應著去傳旨。
趙佶依依不舍地放下了手裏的《三國演義》,意猶未盡地問李彥:“李彥,還有麼?”
李彥知道他押對了寶,不慌不忙地說:“官家,這是上、中兩部,估計不久就會看見下部了!”
趙佶馬上沉下臉,生氣道:“朕現在就想看,怎麼辦?”
李彥等的就是這句話,柔聲解釋道:“官家,小的都打聽清楚了,寫書的這個人十分努力,隻怕手裏有些存稿!”
趙佶信手指著作者的名字,問李彥:“這個叫楊烈的是個什麼來曆?”
李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稟官家,這個楊烈是個太學生,經營一家小書坊。他本來是個書呆子,出奇的是,他失蹤了兩天後,突然變得聰明起來,居然想到了要寫書……”
聽著李彥繪聲繪色地介紹,趙佶馬上興起了要見楊烈的念頭,可是轉念想起一直在耳邊鴰噪個不停的李綱,心中頓覺不爽,
當時,李綱擔任殿中侍禦史,官不大膽子卻不小,該管的不該管的事情都想管,趙佶私下給李綱取了個外號,叫李大嘴。
若是讓李綱知道他召見一名無品無級的太學生,又會鬧得滿城風雨,趙佶不由皺起了眉頭。
李彥一直是皇帝的貼身內侍,趙佶的神態變化他揣摩得一清二楚,於是出主意說:“官家,您有些日子沒有出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