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優雅的處世態度便是時刻保持低調。因為低調代表著豁達,代表著成熟和理性,它是與含蓄聯係在一起的,是一種超然灑脫的人生態度,乃是人類個性中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無論輸贏,都要保持低調,低調是做人的最佳姿態。人生在世,就要長久保持這種低調的處世態度。
第一節低調並非淡泊,有夢方能有所成就
我們強調低調做人,絕不是低標準做人。低調不是棄世厭俗,更非毫無目標,無為而為。大凡掌握低調做人真諦的大師,往往擁有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且從小就心存高遠的夢想,矢誌不渝,能在低調中取得非凡成就。
低調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學問,更是一種境界。低調不是低眉順眼,碌碌無為,也並非隨遇而安,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心懷高遠的夢想,卻甘願處低的修養。低調是一種耐得住低就,才可以厚積薄發,達到人生、事業最高點的衝力;擁有處低瞻高的胸襟,才可以更好地展現登高望遠的風度與氣魄。
關於低調做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夠以較低的姿態來立身處世,始終把自己的起點放在較低的位置,然後以此為基點向高目標邁進。
當被勢態所迫而非自願處身低處時,更不能因此墮落失誌,不知進取。做好應該做的事,處低卻心存高遠,才是低調做人的境界。
李氏家族乃書香世家,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秉承家訓,走的是治學執教之路。他學識淵博,教學有方,深得上司的賞識及當地群眾的好評,在鄉鄰四野頗受尊重。李嘉誠來到人世時,世界已不太平。盡管此時北伐已取得輝煌的勝利,但中國依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李雲經心底也不時泛起憂國憂民之感,他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和家鄉。
李嘉誠不負父親厚望,他聰穎好學, 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詠詩誦文,是李嘉誠童稚時代的最佳娛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正是在這些啟蒙讀物中,最早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
從兒時起,深厚的家學培養了李嘉誠許多優秀品德。不可否認,這些優秀品德對他後來的發展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親的重義輕利、安貧樂道、熱衷於教育事業、視教育為強國利民之本,使李嘉誠深受熏陶。他的一言一行皆按父親的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他酷愛讀書、很有上進心,深得李雲經的喜愛。
那時候,李嘉誠的童年夢想是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博學多識的教師。
年少的他,將父親奉為自己的楷模。他夢想著自己能夠擁有父親那樣廣博的學識,也像父親那樣受人尊敬。因而,他讀書非常刻苦自覺,經常在書房裏點煤油燈讀書,常常深夜都不睡覺。
待父親回家來,他便纏著父親給他講解不懂的詩文、曆史、人文故事等。
李嘉誠讀書的悟性與勤勉,深得父親的嘉許。伴隨小李嘉誠的成長,父親時常向他講起日本侵占東三省的暴行。隨著父親娓娓的話語和憂鬱的神色,李嘉誠仿佛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壯懷激烈的嶽飛,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夜,對著自家的破茅屋,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少年時代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為李嘉誠後來的發展與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後來雖然沒能遵循兒時的誌向,走求學治學之路,但小時候所受國學家傳的熏陶,卻培育了李嘉誠“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誌向。在家中的藏書閣中,少年李嘉誠就暗暗發誓要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他常問自己:“你要成為一隻蒼鷹與天比高,還是要做一條長河為大地抒懷?”
在以後的歲月中,李嘉誠雖曆經坎坷,飽嚐貧窮之苦,但他自強不息、不甘沉淪的精神,可以說完全得益於他早年立下的遠大理想。而他成功後能夠做到不驕不躁、謙遜恭儉、樂善好施、為人低調,都與他少年時期立下的誌願和夢想息息相關。有夢才會有夢想,有夢想才會有希望,有希望才會有奮鬥的力量,有奮鬥的力量才會有遠方明亮的曙光。
“最貧窮的人並不是身無分文,而是毫無夢想。”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立誌是最重要的,這等於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方向,走哪算哪,很難到達理想境界,而且立誌宜高遠,這樣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自尊自愛,即使身處貧賤也不會自輕自賤,而力求改善不利處境,以獲得受人承認的成就和受人尊重的地位。如此有意識地、持之不懈地努力,怎麼會沒有作為呢?
第二節在人屋簷下,該低頭時就低頭
社會是個群體,由眾人構成,一個人不可能幹好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永遠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當身在屋簷下的時候,當遭遇困境的時候,不妨彎彎腰,降低一下姿態,低調一些,興許就會發現,更多機會就在眼前。
龍困淺灘,暫時放下身段;虎落平川,姑且降低姿態。身處困境能低頭,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勇氣。不拘於一時的榮辱,最終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
步入社會,就無可避免地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碰到許許多多的人,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家資億萬還是一貧如洗,都可能會有身處困境、一籌莫展的時候,而始終保持較低的姿態,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也能少走很多彎路。
傳說中的藏寶庫總是會設置一個很低的門,人們進去時,若昂首挺胸肯定要碰壁,而彎一下腰,低一下頭,就能很輕鬆地走進去。這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故事,對於世俗中的每一個人來說,要想在社會這個大藏寶庫裏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就必須要學一些做人的學問。
每一個人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想獲得成功。也許你知識淵博、文采斐然,或者出口成章、聰敏過人,但在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可能是心想事難成,經常處於一種人微言輕的尷尬境遇。在這樣的情況下,彎一下腰,低一下頭,降低自己的姿態,說謙卑的話、低就的話、禮貌的話或許就可以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
少年李嘉誠因家境貧寒,難以為繼,不得已放下學業走入社會,但往往禍福難測,在不幸中卻包含著有助他成長和成功的幸運。
1943年父親病逝後,母親含辛茹苦地操持著這個家。李嘉誠是長子,下麵還有兩個年幼的弟弟和一個妹妹。於是,剛剛料理完父親的後事,李嘉誠就開始外出找工作。
終於,李嘉誠在一個茶樓找到一份跑堂的工作。茶樓其實也是一個大社會的縮影,三教九流,各種人都有,尤其是生意人居多,李嘉誠感到十分新鮮。
他每天極其勤奮地工作,並且發揮記憶力好的天賦,將常來的客人姓名、習慣、愛好、喝茶品種、財富特征摸了個一清二楚。隻要客人一落座,不用開口,他就將茶點送上。同時,還會根據對方的生意類別問候一番。如果是做綢緞生意的,他就問:“近來綢緞生意可好?”如果是做水果生意的,他也會問:“鮮貨生意又賺了不少吧?”從業不久,李嘉誠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的本領,而每天在茶樓裏 15個小時,又練就了他的意誌與耐力。於是,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受顧客喜歡的小夥計。老板很高興,多次給他加薪。在茶樓裏,他度過了人生當中最艱辛的一年。靠茶樓裏賺來的錢,李嘉誠解決了全家人的溫飽問題。
雖然在艱辛中李嘉誠靠著自己的勤奮安然度過了人生最困難的日子,但他畢竟隻是一個小小的跑堂,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也飽受到這個社會諸多不平之事,受過很多白眼和委屈,這一切令他早早地懂得了“在人屋簷下,不妨低低頭”的道理。
從李嘉誠的經曆中我們會發現,現在風光地站在人生金字塔頂端的這些人,也有過坎坷和屈辱,也有過落於弱勢的尷尬,也曾遭遇過無奈時的低頭和彎腰,隻不過他們不甘於現狀,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曆經磨難、幾經辛苦才走上成功的人生巔峰。如果硬是昂首挺胸不肯低頭,也許永遠都跨不過成功的門檻。相反如果能適時地彎彎腰,機會也許就在眼前。
在人生中,誰都難免身處矮簷下,看清處境,降低姿態,是勇氣和智慧的表現。倘若拘於一時得失,與成功失之交臂,豈不是天大的遺憾?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究竟值與不值,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第三節低調不是懦弱低調的人,顯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這種感覺的背後,是放低姿態、贏得人心的處世之道,是睿智的表現。低調是以柔克剛、保全自己,而不是懦弱。商容是殷商時期的一位貴族,也是當時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老子曾拜他為師。在商容生命垂危的時候,老子來到他的床前,問道:“老師,您還有什麼要教誨弟子嗎?”商容說:“我的思想你已完全掌握了,現在我問你:人們經過自己的故鄉時要下車步行,這是為什麼?”老子回答:“這大概表示,人們沒有忘記故鄉水土的養育之恩吧。 ”商容又問道:“從高大蔥翠的古樹下走過時,人們總要低頭恭謹而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老子回答:“也許是大家仰慕它頑強生命。 ”商容張開嘴讓老子看,問道:“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大惑不解地說:“當然還在。 ”商容又問道:“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已全部掉光了。 ”商容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老子,說:“你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嗎?”老子沉思了一會兒,說:“剛強的容易過早衰亡,而柔弱的卻能長存。”商容滿意地笑了笑,對他這個傑出的學生說:“天下的道理,已全部包含其中了……”這就是柔弱克剛強的道理,其實,做人的最高境界也在於此: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今日的低調,就是為了明天更好地抬頭。
潘基文是第二位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亞洲人。西方人認為他很低調,但他本人對此有著不同見解。他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己是一名堅決果斷的領導者,並告誡那些認為自己低調的人,真正低調的人,是不易被擊敗的。
潘基文的確是一個低調而勇敢的秘書長。2007年 3月 22日,低調訪問伊拉克的潘基文,在巴格達同伊拉克總理馬利基舉行記者會時,會場附近發生了炮擊事件。一枚迫擊炮炮彈在離現場僅 50米的地方爆炸,所幸潘基文和聯合國官員都沒受傷,當時有人建議休會,但潘基文勇敢做出決定,會議照常進行。會後,潘基文並沒有被這次恐怖事件所嚇倒,反而去了以前在恐怖襲擊中犧牲的聯合國職員紀念碑前獻花。
在外國人眼裏,中國政府在聯合國議事中常常保持沉默或棄權,其實,他們哪裏知道,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智慧——低調。作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是運用了這一傳統智慧,在國際上不露鋒芒。當然,低調不是懦弱,而是自保的一種策略。像潘基文那樣,在別人的眼裏他總是很低調,但在關鍵時刻他又展現出了自己剛強的一麵。
第四節低調是大智若愚
老子說:人完全了解大道,卻裝得好像並不了解,才是最高明的;根本不了解大道,卻自炫自耀,表現出好像已經完全了解一樣,就是無知。真正的智者都明白,低調是大智若愚,因此他們善於隱匿自己的智慧之光,以“不知”示人。
一位在馬路邊乞討的乞丐,圍觀和施舍的人每天絡繹不絕。據說他是位傻子,人們每次施舍給他銅板,他卻隻要五角一枚的銅板,將一元的銅板追著去還給人家,時間久了,別人都覺得他傻得可愛,於是,很多人都拿出五角一枚和一元一枚的銅板逗他玩。他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回家後問他,你怎麼這麼傻,外麵的人都說你隻要五角的銅板不要一元的,他回答說,如果我一開始就要了人家一元的銅板,還會有後來那麼多人給我五角的銅板嗎?他母親聽後恍然大悟。
乞丐的行為雖不是一種低調,但卻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將“大智若愚”這一低調智慧運用得最好的,非劉備莫屬。在劉備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家東南角的籬笆邊,有一棵五丈高的桑樹,遙望像把大傘,往來的人都對此樹非凡的姿形感到奇怪,有人就說此地當出貴人。
一天,劉備與小夥伴在樹下遊戲時說:“將來我必定乘像這棵大樹一樣的羽葆蓋車。 ”羽葆蓋車是皇帝才能乘坐的,叔叔劉子敬聽到劉備“大不敬”的話,嚴肅地告誡他說:“你這樣胡說,難道要滅我們全家嗎?做人要知道把自己的鋒芒收斂起來,要做到大智若愚,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使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劉備覺得叔叔的話很有道理,就將“大智若愚”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