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種境界,靜心是一種修行。一個“靜”字,既是方法,又是心態。
在繁雜的人世間,能夠保持一份心靈的寧靜,隨時回到自己的內心深處,細細品味生命的微妙,無疑是一種修身養性的人生境界。
不是這個世界太喧鬧,是你的心太吵
讓內心平靜下來:悉心靜氣,專心致誌
一個人一生隻專注於一件事,是事業成功的黃金法則。當一個人傾注全部心血於某一個點時,他極有可能碩果累累,大有成就。正如當太陽光反射在凹麵鏡時,所有熱都會凝聚於一點,這一點的能量將達到最高,以至於可以燃起輝煌的火焰。
在荷蘭,有一個初中剛畢業的年輕人,來到一個小鎮,找到了一份替鎮政府看大門的工作。也許是工作太輕閑,他又太年輕,所以他得打發時間,他選擇了又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的工作作為業餘愛好。就這樣,他磨呀磨,一磨就磨了60年。他是那麼專注和細致,那麼鍥而不舍,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的都要高。
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於發現了當時科技界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從此,他聲名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親自到小鎮拜會了他。
創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活了90歲的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他認認真真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塊玻璃片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專心致誌於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終於他在他的細節裏看到了屬於他的“上帝”。
生活中,我們大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人專注的時候,就會聽不到聲音,看不到周圍在發生什麼。而我們的耳朵和眼睛都是正常的,怎麼會感受不到呢?這就是對一件事專注的問題。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如果不能專心地聽講,那麼老師所講的東西你肯定不會,例如:給你一道題讓你答,你肯定做得馬馬虎虎;吃飯的時候不用心胡思亂想,連飯菜什麼味道都不知道,馬馬虎虎地吃,不想吃了才知道吃飽了;炒菜的時候如果走神想別的事,就會忘記關煤氣。這就是散亂,所以,專心一致內心清淨地做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一座寺廟,很多和尚在一起打坐,老禪師給大家出了一問題:“你有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大家對師傅突然間的問話答不出來。所以隻有默不作聲。
又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和尚答道:“我知道。”
老禪道:“那是什麼呢?”
小和尚答道:“我覺得餓的時候就吃飯,困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別的和尚都爭先恐後地說。
小和尚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師兄弟又問他:“那為什麼不一樣呢?”
小和尚答道:“別人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噩夢,睡得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睡覺的時候從不做噩夢,所以我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