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苦難當作一種磨煉,把不幸當作一種煉獄
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麵的雙重特性,先賢哲人們也研究出了辯證分析的哲學理論。所以,麵對同樣一件事,可能每個人的認知就不同,關鍵看你秉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一叢玫瑰花,嬌豔盛開,心態好的人看重的就是它美麗的花朵、醉人的香氣;而經常憂心悲觀的人,他的目光更多的是放在莖上的利刺,總擔心紮到自己的手。
有的時候並不是別人快樂、你痛苦,就說明老天對你格外的苛刻,命運對你最是不公平。一場大雨從天降,不會獨獨淋濕你一個人,可能他和你遭受了同樣的災難,隻不過他能夠達觀的看待這一切,萬事都能看得開,且懂得苦中尋樂。
費孝通,中國現代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那個是非顛倒、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個人命運天翻地覆的年代,他也沒有逃脫厄運。他被打成了“右派”,被當作“人民的敵人”,扣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之後,他又被送到“五七”幹校去進行勞動改造。
在“五七”幹校裏,有很多的知識分子和學者,但是他們統一的都被改造成了完全的體力勞動者。蓋房、挑水、燒飯、下田、挖溝、平地、收割、播種……知識無用,他們被重視的隻是他們孱弱的力氣。
很多人都不能承受這種心理的折磨,覺得“士可殺,不可辱”,離開工作的書桌、放下心愛的學術,簡直是生不如死,還不如一死了之。
但費孝通卻能看得開,他覺得如果總是閉門造車、形而上地研究理論,早晚會和現實脫節,現在趁勞動改造的機會,多接觸一下底層社會,多體驗一些農村的生活,對以後的研究也有益處。
因而,費孝通積極地勞動,60歲左右的人,居然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滿勤。他幹勁十足,做炊事員時,剛進了廚房一個禮拜,就有人評價他“很賣力氣”。他也做過郵遞員的工作,無論是哪種勞動,他總能找到樂趣,體會其中的意義。勞動沒有使他感到痛苦、不堪忍受,反而使他有一種進入新生活的愉悅。在寫給哥哥費振東的信中,他說:“在曠野田間勞動時,呼吸萬裏,感到人生很真實。密切的團體生活,對人的表現也容易體悉,深刻得多,是活小說。較之舊生活,似乎更有意義。”
他在保有對自己學術價值的自信的同時,積極樂觀的享受著勞動的樂趣,很多人都被他的達觀心態折服。感歎其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還能苦中作樂。
為人處世應當豁達樂觀,不要稍遇厄運,立即視其為不幸,萬般難忍。學會從好的一麵來看待它,保持好心態,積極地生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論我們處於什麼樣的險惡環境中,隻要以一種積極開朗的心態來理解事物,把苦難當作一種磨煉,把不幸當作一種煉獄,你就一定會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和體會,為你今後事業的更好發展打下基礎,讓你更加從容的走上成功之路。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忽然想到一句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當然,這是大躍進時代浮誇風的典型代表。但是現在想想,如果不是事後的謊報,而是把它用作事前的激勵,還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情時,前期的心理因素至關重要,別說什麼不可能,勇敢地去做。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每一個具備積極心態的人,都會勇敢地麵對生命中的挑戰,取得別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吳士宏,年輕時懷揣著無數的夢想,期待有一天能夠一一實現。可是,就在她剛剛覺察到青春的美好的時候,一場大病從天而降,折斷了她追夢的翅膀。整整4年,3次報病危,她始終躺在病床上受著病痛與孤寂的折磨。當她終於從病榻上站起來的時候,那種感覺恍如隔世。學業的被迫中斷,讓她失去了學習知識的最好機會,沒有知識,在這個社會還怎麼立足呢?
難道就這樣甘於平庸了嗎?吳士宏不甘心,她覺得自己的生命能夠重新開始,自己能成為一個成大事的人。
此時的她,隻有初中畢業的文憑,這樣一個大病初愈的柔弱女子想要“成大事”,在旁人看來無異於癡人說夢。可吳士宏就是有這麼大的野心,她思考了自己的處境,考大學已經是不可能,她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上。她決定選擇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來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她想把病中耗費的四年時間找回了。她選了英文專業,因為這個專業科目最少。書大部分是借的,要買的隻有許國璋4冊,要省錢。從此,她開始不顧一切的努力,每天擠出10個小時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靠聽收音機從頭學英文,一年半之後,她拿下了大專文憑,距離她的“大事”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