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老師在實驗室講課,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語。學生們不解地望著老師。
這時候,老師站了起來,一巴掌將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然後他將學生們叫到水槽前,說:我希望你們記住,牛奶已經淌光了,無論怎麼後悔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
你們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瓶牛奶還可以保住。
可是現在,如果還為它勞心費神,分散精力,是沒有一點益處的。
現在最緊要的,就是忘記它,注意下一件事。
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諸如撞碎油瓶、打翻牛奶的事在所難免,但總有人一味沉溺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中,不停地抱怨,不斷地自責,這樣一來,將自己的心境弄得越來越沮喪。像這種看到眼前困境而隻知道抱怨的人,注定會活在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看不見前頭亮著一片明朗的人生天空。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經曆的磨煉太少。正如俗語說的一樣:天不晴是因為雨沒下透,下透了,也就晴了。
塵世間,變數太多,就像手中的油瓶刹那間被石頭撞碎一樣,牛奶突然間被打翻一樣,事情一旦發生,絕非一個人的心境所能改變。道理明明白白:傷神無濟於事,鬱悶無濟於事,一門心思朝著目標走,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正如人生中的許多失敗一樣,已經無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於事無補。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隻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下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會繼續開放的。”
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還長,前麵還有更多的花朵,讓我們一路走下去……令人後悔的事情,在生活中經常出現。許多事情做了後悔,不做也後悔;許多人遇到要後悔,錯過了更後悔;許多話說出來後悔,不說出來也後悔……人的遺憾與後悔情緒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正像苦難伴隨生命的始終一樣,遺憾與悔恨也與生命同在。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想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遠正確,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可這隻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後,有後悔情緒是很正常的,這是一種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與改正的前奏曲,正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後悔”,我們才會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穩。
但是,如果你糾纏住後悔不放,或羞愧萬分,一蹶不振;或自慚形穢,自暴自棄,那麼你的這種做法就是蠢人之舉了。
古希臘詩人荷馬曾說過:“過去的事已經過去,過去的事無法挽回。”的確,昨日的陽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畫冊。我們又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現在,珍惜此時此刻的擁有呢?為什麼要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對過去的悔恨之中呢?
過去的事就讓它永遠地過去吧,一味執迷也隻是於事無補,倒不如抖落一身的塵埃,繼續上路,相信人生將有更美的風景在前方等待著你。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再一次奮發努力。
挫折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麵對
有人說:“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長著最嬌豔的花朵,那些最偉岸挺拔的樹總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紮根,昂首向天。”人們所經曆的每一次不幸並非都是災難,早年的逆境通常對於今後的人生來說是一種幸運。與困難作鬥爭是上天給予我們的鍛煉機會,在磨破我們稚嫩雙手的同時,也為日後更為激烈的競爭準備了豐富的經驗。
在現實生活中,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常因自己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被人歧視而消沉,因不被人賞識而苦惱。其實造物主常把高貴的靈魂賦予卑賤的肉體,就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把貴重的東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一樣。
在父親的帶領下,一個小男孩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過凡?高遺物那張舊式的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小男孩問父親:“凡?高是不是一位百萬富翁?”父親回答:“凡?高是個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一年之後,這位父親又帶小男孩去丹麥參觀安徒生的故居,小男孩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裏嗎?”父親答:“安徒生是個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裏。”
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返於大西洋各個港口。這個小男孩就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伊爾?布拉格。
20年過去了,布拉格在回憶童年時說:“那時我們家真的很窮,父母都靠出賣苦力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沒有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