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姚廣孝!(1 / 2)

(一周的爆發讓頑石身心極度疲憊,謝謝大家的支持。今天起恢複正常的更新,存稿基本用完了,下麵隻能寫多少更多少了。但是頑石保證每天至少一章,有票給票吧。)

趙王朱高燧拿著蘇翔和唐寅的詩詞並沒有立即回府,而是首先來到了二皇兄漢王朱高煦的府上。朱高燧興衝衝的下了馬,早有門子迎了上來,跪地問安後說道:“王爺,我家王爺不在府內,去了雞鳴寺。”

朱高燧一怔,喃喃說道:“又去見那個和尚了,又出了什麼事?”說了聲:“知道了。”便上馬往雞鳴寺去了。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南朝梁武帝在此興建同泰寺,後來幾毀幾建,寺名更迭,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在同泰寺故址重新興建寺院,題額為“雞鳴寺”。到了朱棣做了皇帝,又將雞鳴寺再次擴建,如今已經蔚為大觀。

至於朱棣為何要大肆擴建雞鳴寺還要從一個奇怪的僧人姚廣孝說起。姚廣孝出生於醫學世家,後來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卻出家做了和尚,取名道衍。這位道衍做了和尚卻不學佛經,盡學些陰陽術數之學,一心要出世做官。可是他一個和尚,學的又不是正統的學問,因此幾十年裏處處碰壁。

後來機緣巧合碰見了朱棣,從此便追隨了這位燕王,給他出謀劃策,可以說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這個和尚功不可沒。因此朱棣做了皇帝之後,便把道衍接到了南京,賜名廣孝,賞了他一處宅子和兩個老婆,要他還俗。可是這個道衍和尚卻深通韜晦之道,宅子受了,老婆要了,官兒也做了,可是就是不肯還俗。平時上朝時穿朝服,下了朝便換成了僧袍,常年住在寺廟裏,家裏回去的也很少(回家恐怕主要是因為性需要)。朱棣十分崇信姚廣孝,看這個和尚常年住在寺廟裏,就幹脆把雞鳴寺進行了擴建,賞給了姚廣孝居住。

朱棣雖然封了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但是他對這個腿殘、眼殘,肥胖又好色的兒子實在不喜歡,倒是老二朱高煦長相英武,又在“靖難”之役時屢次立下戰功,甚至救過朱棣的命,很得朱棣的喜歡。

靖難之役,勇武善騎射的朱高煦不僅在白溝、東昌等戰役中立有大功,江上之戰,朱棣本來都要撤兵返走,多虧朱高煦親率生力軍趕到,喜得朱棣當時連騙帶蒙又附有一點點的誠意對他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為儲之意。狂喜之下,朱高煦拚命死戰,大敗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後勝利基礎。

可是朱棣登基之後,卻聽從了大臣們的勸諫,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立了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這下朱高煦哪裏肯服氣?況且朱棣對皇太子朱高熾委實不喜歡,曾多次露出要改立朱高煦的意思,如果不是大臣們攔著,恐怕皇太子早就換人了。

朱高煦懷著滿肚子的怨氣,又深信父親喜歡的是自己,因此在私底下網羅了大批官員,其中多為一起“靖難”的軍中耆宿,一起和太子朱高熾作對,如今奪嫡之爭明裏暗裏的已經十分激烈。

朱高煦一黨多為軍人,文臣卻很少,因此朱高煦拚命的拉攏朝中的文臣。可是這些文臣都是讀過聖賢書的,堅決擁護“立嫡立長”的規則,朱高煦明的暗的、陰的險的各種手段都用上了,取得的成績卻是平平。恨得牙癢癢之餘,朱高煦想到了姚廣孝,這個人雖是文臣,卻不是正統讀書人出身,或許可以拉攏。恰巧姚廣孝在朝裏雖然位高權重,但是那些正經科班出身的官員平日裏也不大看得起他,因此姚廣孝對這些文臣也是一肚子的怨氣,兩個人一拍即合,從此姚廣孝就成了朱高煦的高級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