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君問長生。我指草木,請看榮枯。問瑤池天祿,悲苦何異;紅塵長歌,安樂可輸?探秘龍疆,尋珍星野,老盡春秋空恨無。君知否,便神參造化,壽永能乎?
閑來春草堪鋤。舉金斝把磊塊且紓。夫風雷塞北,駝鳴瀚海;煙雨江南,燕巢舊廬。卿我泥融,茶酤滋味,方是人間入道書。且隨心,任風裏煙波,雲上江湖。
這闕《沁園春》作者已不可考。觀其大意乃是哂笑世上求仙問道之人,隻為長生,而拋卻了春風桃李、月信花期,把一世的心、情、意全放在“長生”二字上。諷勸世人不如拋卻妄想執念,憐取身邊風花雪月、兒女情長。亦有人說這是修仙不成者故作高格之詞,言道:若有緣得成大道,怕是詞作者會做上另一闋的《沁園春》,以抒登峰淩雲、攬月臨海、長生久視之得意。
普世求仙還是源自十萬年前。當初,九祖感天地之時變,悟道結經,傳下五行修道真經五篇,後世稱之為大《五行經》,普開仙門,凡夫俗子亦可一窺仙路門徑。四萬年前,天下宗門之首紫陽宗,舉全宗之力,精研幾萬載,鼎新麾,革故法,將大《五行經》改良修正,使之更易修行,世人稱之為小《五行經》。從那以後,世上之人便被這求仙二字深深困擾。據傳,十萬年前,世上之人本是百年之壽,這大小《五行真經》雖隻是練氣法門,即便不能築基入道,二百之壽亦是可期;若是機緣湊巧,築基存真,則可享五百年之壽;若因緣際會,金丹鑄就,千年之壽任爾蹉跎;至於元嬰化神,隻在傳聞之中,壽數難以考證。試問誰不想多活些時日,莫說千年百年,哪怕十年八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天半月也是好的。此亦人之常情,怕是如此詞作者這般高格雅調,也難免其俗。
話說回來,古往今來成仙得道者能有幾人?怕是億萬之中方有一二。偏偏世人多以為自己是那有大氣運、大機緣之人,孜孜以求,甚至是拋妻棄子的事做了,忤父逆祖的事做了,泯德負義的事做了。若這些癡徒,壽元耗盡之時,竹籃打水一場空,求仙不成,人生的父母之慈、伉儷之情、子孫之樂,以及身外的青山秀水、秋茂春華、淋淋之雨、泠泠之霜,乃至娛耳目的管弦之樂、窈窕之舞,乃至快心緒的遊魚戲水、晨鳥鳴林,未得盡享,回首今生,可曾有悔?料來悔不當初者有之,至死不悔者亦有之。
仙道可求,卻不必苛求,不得妄求。仙路虛無,道途縹緲,而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卻是實實在在。棄實而就虛,不免虛妄。而安享人世繁華,隻羨鴛鴦不羨仙,未必比神仙日子差了多少。正是:
饑來吃飯倦來眠,隻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