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來,男女青年都憧憬著情投意合,忠貞不渝的愛情。愛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微妙的感情。
處於戀愛中的男女,隻有掌握了戀愛的語言藝術,才能嚐到愛情的甘美。古人很早就發現,人的聲音和人的感情這二者間有密切聯係。輕聲細語地說出親昵的話,能很好地表達雙方依戀,傾心的微妙感情,親昵的話,能體現溫柔、撫愛;親昵的話,能把雙方帶進一個共同擁有的溫馨世界。
1.愛她不妨多說甜言蜜語
2.讓“鬥嘴”成為愛情的調味劑3.把“我的”變為“我們的”4.戀人間巧用謊言也顯親昵
5.巧用昵稱,朋友變情人
6.巧言撫慰,化憤怒為歡愛
1.愛她不妨多說甜言蜜語
戀愛中的男女相處的時候,有時甜言蜜語非常受用。尤其是愛侶已到了接近談婚論嫁的階段,你不妨大膽些,在言語間多放點“蜜”。
專家提醒您一般來說,女人有愛聽溫柔、甜蜜語言的天性,沐浴在愛河中的人的字典裏,是沒有老套的字眼的。
任何海誓山盟,“愛你愛到入骨”的話也可說,男孩子不必怕肉麻,除非你並不愛她。
與她久別重逢時你可以講:“好像在做夢,多麼希望永遠不要清醒。”
你以充滿愛意的眼神望著你的心上人:“總是惦念著你!
我的感覺,好像一直跟你在一起。”
而女孩子在相愛之初,熱烈的甜言蜜語絕對不會使人感到厭煩,也許還認為不夠呢!
“你喜歡我嗎?”你不妨大膽地問。
“說說看,喜歡到什麼程度?”或用這樣的語氣追問。
“請你發誓,永遠愛我!”甚至你單刀直入地這樣對他撒嬌說。
“世界是為我們而存在,對不對?”
“你愛我,我可以拋棄一切!你也是這樣?愛就是一切。”
有很多女性使用如此甜蜜的詞句來表達愛意。像這樣的言語接二連三地向男性表示“永遠不變的純真愛情”,女性便會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而男性的反應也會是積極的。
當然,在愛情上“我愛你”的言辭用得過多,未免有庸俗之感,倘若你換用“我需要你!”就顯得有實際的感覺。
“需要”與“愛”所表現的感受,對男性而言,似乎前者勝於後者。
有時可以用這樣甜蜜的對話,比如:“怎麼了?愁眉苦臉的熊貓,明天工作一定會順利進行,提起精神,振作吧!”
你選用這很開朗的呼喚與安慰。這時他會回答:
“我是愁眉苦臉的熊貓,那麼你是花蝴蝶?”
甜蜜的稱呼也會在兩人之間產生情意的相投。他的心理逐漸恢複開朗,感覺到你賜與的愛情的溫暖。
恰當地運用甜言蜜語,可以使兩人之間的愛情溫度逐漸升高,然而這樣的話隻能用兩人聽得到的聲音互相呼應。
2.讓“鬥嘴”成為愛情的調味劑
鬥嘴,不是吵嘴,不是口角。鬥嘴是天真無邪的,是戀愛的調味劑。
鬥嘴在許多青年戀人中,尤其是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情侶中間,是一種十分獨特、有趣的語言遊戲,很像碰碰車遊戲,你衝我撞的,卻是為了尋求刺激和樂趣。有一篇作品中,就描寫了兩位戀人間的一段精彩的“鬥嘴”——“我真不懂,你怎麼不能變得溫柔點。”
“我也真不懂,你怎麼不能變得溫和點。”
“好了……你缺乏柔、我缺乏和,綜合地說,我們的空氣一直缺少了柔和這玩意兒。”
“需要製造嗎?”
“你看呢?”
“隨便。”
“以後你能溫柔點就多溫柔點。”
“你能溫和也請溫和些。”
“認識四年,我們吵了四年。”
“罪魁是你。”
“你也有份兒。”
不難看出,這對戀人,兩人彼此深深相愛,但是兩人都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誰都想改變對方,而誰又都改變不了自己。然而從兩人針鋒相對的話語裏,我們分明感覺到他們彼此的寬容、彼此的相知,我們會很真切地感覺到濃濃的愛意從他們的內心流溢而出。
戀人間鬥嘴一般並非要解決什麼實質性問題、作出什麼重要決定,而僅僅是借助語言外殼的碰撞來激發心靈的碰撞,從而達到兩顆心的相知與相通。因而戀人們常常為一句無關緊要的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鬥”得不可開交,局外人很難領會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
從形式上看鬥嘴和吵嘴很相似。你一言我一語;你諷刺我,我挖苦你;毫不相讓。但與吵嘴根本不同的是:“鬥嘴”時雙方都是以輕鬆、歡快的態度說出那些尖刻的言詞,有了這層感情的保護膜,“鬥嘴”就成了一種隻有刺激性、愉悅性卻無危險性的“軟摩擦”,成了表現親密的最好方式。
正因為鬥嘴具有形式上尖銳而實質上柔和的特點,它就比直抒胸臆式的甜言蜜語,有了更大的展示情人間真實感情與豐富個性的廣闊空間。所以沐浴愛河的青年男女都喜歡進行這種語言遊戲,在這種輕鬆浪漫的遊戲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增進相互的感情,同時也調劑愛情生活,使戀愛更加多姿多彩。
《紅樓夢》第十九回裏有一段寫了寶玉和黛玉鬥嘴,很精采:寶玉到黛玉房裏,見她睡在那裏,就去推她,黛玉說:“你且別處去鬧會子再來。”寶玉推她道:
“我往哪裏去呢?見了別人怪膩的。”黛玉聽了,嗤的一聲笑道:”你既要在這裏,那邊去老老實實的坐著,咱們說話兒。”
寶玉道:“我也歪著。”黛玉道:“你就歪著。”寶玉道:“沒有枕頭,咱們在一個枕頭上。”黛玉道:“放屁!外頭不是枕頭?
拿一個來枕著。”寶玉看了一眼,回來笑道:“那個我不要也不知是哪個髒婆子的。”黛玉聽了,睜開眼,起身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