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紛繁多變,充滿了各種困難和挑戰。要想從容地走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們還必須學習和掌握應對人生的各種智慧,讓智慧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讓智慧來改變我們的命運。
謹遵以和為貴的法則
"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一個影響深遠的理念,這種理念滲透在人們心中,表現在各個領域。
"和"首先是一條經世致用的原則。
儒家有句名言叫作"和為貴"。兵家有個理論叫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條經驗:"家和萬事興。"經商者有個信條:"和氣生財。"治國者講究和平。由此可見,謀"和"是人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和"是賢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們周圍可以找到許多以和為貴的凡人,在曆史上,謀"和",求寬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無不在昭示人們"以和為貴",不要以鄰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對頭之間不再冤冤相報,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日本人也很重視"和",甚至有的企業家把它當作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但中國人主張的"和"與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拋卻自己的主張,眾口一詞,讚同團體的意見,最終達成了一致的看法。這種意思比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沒有自己的意見,盲目附和別人的態度,人雲亦雲。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麵又能與周圍的人相互協調,"和則生物,同則不濟"。
"以和為貴"也是治國者的方略,因為它蘊含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國者都希望國內太平,永無紛爭;國家之間"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林語堂認為"和平"是人類的一種卓越認識,中國人尤其酷愛和平,不愛挑起戰爭,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受"和為貴"理念的浸潤和熏陶,使得人們從小就養成一種以和為貴的人生理想,他們不嗜戰爭,一名尋常中國兒童能知一般歐洲白發政治家所未知之理,這就是不管戰爭是為國家還是為個人都會使人殘肢斷體、喪失生命。
"以和為貴"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和危害,空氣汙染,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來整合人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去行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在今天仍是一條協調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的多樣化、複雜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種種不和,不和就會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會導致摩擦,摩擦導致矛盾,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爭鬥。特別是當人們之間有利益衝突時,鬥爭就難免了,而且鬥的方法也舉不勝舉。有明爭也有暗鬥,然而,不管是哪種相鬥方式,都會傷了彼此間的和氣,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做人應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們都抱成一團,講求一團和氣,無原則立場地妥協和謙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團結進取的和諧的人際關係,追求工作上的互幫互助的氛圍和對人對己寬容大度的氣量。"和"是成就大業的良好環境,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標。一個和睦的家庭,會令人感到溫暖;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使人感到舒暢;一個和平的環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設;一個祥和的氣氛,讓人世充滿了溫暖。
提倡中庸之道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因為這一思想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而遭受人們的大加韃伐和批判。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並不是"奸猾",置仁義於不顧,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謂中庸呢?孔子認為"中庸"即為"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應對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的。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從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製,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麵看似愚拙,內心裏卻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明亮。
孔子對"中庸"的評價甚高,他認為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過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這就是說:聰明的人過於聰明,認為它不值得去實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麵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為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隻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導向容易使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表麵的外在的東西。而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又容易使人們往往簡單地理解矛盾的兩個方麵。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期望達到頂峰,人人在我腳下才好,而對空虛、失敗、貧窮、低下等,則惟恐降臨自己身上。這樣,他們處高位不覺得滿足,處低位反而一蹶不振。這兩個極端都不會使人安寧和快樂,並且,對位高者而言,他們難以守成,很快會轉入低下;而對位低者而言,他們欲速不達,結果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處在不安與失意之中。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並加以踐行的"中庸"智慧。
圓通而不圓滑
做人做事必須圓通,隻有圓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則和價值標準,這是"方","無方則不立"。但是,隻有方,沒有圓,為人處事隻是死守著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之處,過於直率,不講情麵,過於拘泥於禮儀法度,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把握,則會流於僵硬和刻板。比如,鄭人買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場買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腳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場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碼。賣鞋的告訴他為什麼不用腳試一試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不信自己的腳。還有刻舟求劍的故事等,就是指這種做人拘泥於已有的條條框框,刻板,僵化,不知變通。做人,要學會圓通,但不能圓滑。
圓通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持經達權。它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處理得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複雜的局麵能控製得住。
圓滑這兩個字,人們一般是不太喜歡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圓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麵的不誠實、不負責任,油滑、狡詐、滑頭滑腦。圓滑的人外圓內也圓,為變通而變通,失去原則。有圓無方失之於圓滑。離經而叛道,表麵上看是對人一團和氣,實際上已喪失了原則立場。
圓滑是一種"泛性"。它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如何做人的各個方麵、各個層次之中:既可以表現在他的"政治行為"之中,也可以表現在人的"工作行為"之中,還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細小事務之中;有成熟意義上的圓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義上的圓滑,如為了沾小便宜之類的圓滑。
圓滑的人在回答問題時,不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含含糊糊,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比如:"請問要喝咖啡,還是紅茶?"圓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紅茶",而是這樣回答:"隨便"或"哪樣都可以"。林語堂先生把這種表現稱之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夥子,興衝衝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僅僅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
在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和看法上,圓滑的人常以"很難說"或"不一定"之類的話來搪塞。每一句話都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說了等於沒說。在遇到什麼重大的事或難辦的事時,圓滑的人更是一般不會輕易表態。往往隻在有了"定論"之後才發表他的"智者的高見",事後諸葛亮的"妙語"比誰說得都好聽。
圓滑的人一般都是"隨風倒"的人。像牆頭上的草,善辨風向,見風就轉舵。這類人,沒有是非標準,"風向"對他們來說是唯一判別的標準,誰上台了就說誰的好,誰下台了又開始說誰的不好。還是毛澤東形容得好,圓滑的人是: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上葦草,頭重腳輕根底淺。
圓滑的人,情感世界複雜多變。待人接物顯得非常"熱情",充滿了"溢美"之辭,然而隻要你細細地觀察,這類"熱情"中不乏虛偽的成分。這類人,當麵淨說好話,可一轉臉就變成罵娘的話了。這類人,懷揣一種肮髒的心理,設置一些圈套讓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裏鑽。甚至"坑"了人家還要讓他人說一句感激的話。
滿腦子"圓滑"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相當圓滑,連帶看什麼人都覺得醜陋、卑鄙。圓滑者可鄙,提倡做一個圓通而不圓滑之人。
剛柔相濟,方圓無礙
方與圓、剛與柔兩者的含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圓為和諧、變通、靈活性,體現了柔韌、柔弱的一麵,方則為個性、穩定、原則性,體現了剛直、剛強的一麵。剛而能柔,這是用剛的方法;柔而能剛,這是用柔的方法。強而能弱,這是用強的方法;弱而能強,這是用弱的方法。在處理天下事時,有以剛取勝的,有以強取勝的;有以柔取勝的,也有以弱取勝的。做人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韌的品性戰勝強大。天下之物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雪壓竹頭低,地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颶風狂暴地侵襲小草,小草隻搖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綠色。
人也如此。年輕時,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說話,隻是張開嘴讓孔子看。深奧的哲理不必用語言交流,但卻可以體悟。兩位哲人心領神會,張嘴而不說話的哲理:牙齒掉了,舌頭還在。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硬的東西因其剛強而死亡,軟的東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剛硬的牙齒不在了,而柔弱舌頭仍舊靈活自如。剛往往隻是外表的強大,柔則常常是內在的優勢。因此柔能克剛便成了一條辯證的法則。
剛直容易折斷。曾有人這樣說:方與嚴是待人的大弊病,聖人賢哲待人,隻在於溫柔敦厚。所以說廣泛地愛護人民,這叫做和而不同。若隻任憑他們淒淒涼涼,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間的一個障礙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獨立不拘,也還是不能濟世的人才。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的人士罷了。但是,隻有柔又會怎樣呢?倘若世界上隻有柔,那就會成為可悲的柔弱,它就可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裏浸泡了許久的藤條一樣。
剛與柔如鳥的兩隻翅膀,車子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隻剛就容易方,隻柔就容易圓。為人處世,最好是方圓並用,剛柔並濟,這才是全麵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剛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圓,能強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強,能進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進,注定失敗而此生永無翻身之日。
剛柔相濟,大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天下,小可以用來處世持身。聰明的拳擊手常常以此取勝。中國的太極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長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國藩對此領略頗深,他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但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隻不過不要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得強矯。爭名逐利,就得謙退。所以他雖居在功名富貴的最高處,卻能全身而歸,全身而終。
做人處世若能剛柔相濟,把方與圓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那就是方圓無礙了。方圓無礙,按現在的說法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戰略,最高級的政策,也是為人處事最高級的方式、方法。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
看開而不看破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往往因一些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而不敢麵對和承受如升學失敗、就業無著、戀愛危機,要麼出家,伴著暮鼓晨鍾、清燈佛影來度此一生;要麼自殺,走上輕生之路。他們自以為看開了一切,人生不值得眷戀,還是一了百了為好。其實這不是看開,而是看破了,事實上還是沒有看開。
自殺者往往執著於一個意念--想不開、看不開,視人間一切都成為灰色,無一人值得留戀,也無一人留戀自己。他們以為,人活著與死掉其實並無差別,又何必承受痛苦呢?許多自殺者以為自己是嚴肅的,但是真正嚴肅地麵對生命的人又怎能走上結束生命的道路?這還是沒想開、沒看開。
想不開、看不開的意念,就像眼前有一片小小的樹葉,遮住了所有的陽光。這樣的黑暗是自己造成的。人應該知道的是:為何而生,為何而死;人應該決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果到了必須決定如何而死時,則不能不作重於泰山與輕於鴻毛的考慮。所以不要萌發出家或輕生的念頭,因為這意味著投降,是徹底的失敗,完全沒有翻本的機會。移開眼睛前麵的屏障,看陽光普照大地。給自己一點時間,因為時間是最好的藥劑,能夠治愈任何創傷。
輕生是看破紅塵的表現,貪生怕死同樣是看不開的表現。有許多人太眷戀人生,認為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人世間的榮華富貴沒有享盡,一死了之,太可惜了。這樣的人仍然是沒有看開。
真正看開的人,生死禍福等閑視之。有道是萬物皆有生有死,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一個人的生是遵循著自然界運動法則而產生的,而一個人的死亡也是生命曆程的自然終極,它是世界萬物轉化的結果。生好像是浮遊在天地之間一樣,死則恰似休息於宇宙懷抱之中,這一切實際上是不應該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生也罷,死也罷,都是非常正常的。生有何歡,死又何懼。
莊子生命垂危時,他的弟子們商量準備如何為他進行厚葬。莊子知道了以後,幽默地對他的弟子們說:"我死了以後,就把藍天當作自己的棺槨,把光輝的太陽和皎潔的月亮當作自己的殉葬品,把天上的星星當作珍貴的珍珠。把天下萬物當作自己的殉葬品,這些還不夠嗎?何必還要搞什麼厚葬呢?"他的弟子們哭笑不得,解釋說:"老師呀,即使是那樣的話,我們還是擔心烏鴉把您給吃了呀!"莊子說:"扔在野地裏你們怕烏鴉老鷹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螞蟻吃了我嗎?你們把我從烏鴉老鷹嘴裏搶走送給螞蟻,為什麼那麼偏心眼呢?"
如果能這般把生看得開,把死悟得透,也就不會為生命的即將終竭而哭泣,相反還會活出生命的本真。"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生命誠然是寶貴的,然而它又是短暫的,死而不能複生,因此活著就應當順應自然,麵對現實,笑對生活。笑對生活是樂生重生,遵循生命的規律,追求高目標,卻又看得透、想得開,活得既有意思、有價值,又比較輕鬆愉快。
真正看開的人都不太執著於權勢的追逐、金錢的獲得、名利的獲取,而是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保持人原有的那種質樸、純真的自然之性。是那種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邊雲卷雲舒,寵辱不驚,物我兩忘的恬適、超然的心態。
人雖在客觀世界麵前不能隨心所欲,但也不是無所作為的。古人常說順境十之一二,逆境則十之八九。逆境對任何人都是難免的,關鍵是如何對待的態度。提倡看開而不看破,就是不要斤斤計較於一時一事的成敗和得失,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名和利,而是要反思過去,立足現實,規劃未來,以便自己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擁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與看開不同,看破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對自己喪失信心,對人生無求無望,清欲寡歡,看破紅塵,遁入空門。這樣的人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是不會留下什麼痕跡的。因此,惟有看開人生中的坎坷與順逆,方能窺見人生中的哲理與玄奧。
協調而不討好
現實社會不是生活的真空,無時不刻不充滿著權力的較量,利益的紛爭,性格差異的磨擦,你即使一點不去爭,也有人與你爭。甚至還有那麼一種得寸進尺,想騎在別人脖子上的人,你退一尺,他就進一丈,你給他吞一個指頭,他就要吞到你的手肘。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事業,花費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際關係、融洽的環境氛圍有助於一個人脫穎而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種是討好,一種是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