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說:“你若是愛千古,你應該愛現在;昨日不能喚回來,明日還是不實在;你能確有把握的,隻有今日的現在。”過去已經成為曆史,未來還是一種幻想,隻有現在是我們正在經曆的,而且是可以把握的。我們沒必要糾纏過去的不快,更沒有必要預支未來的煩惱,否則,都會是對現在的虛度。原來,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把握現有的幸福。因為,現在才是最重要。
事已至此,憂傷何用
奮鬥法則: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盡管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可吃的,但是很多人卻還是為過去的事情後悔不迭,恨不得再來一次,好像就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很漂亮一樣。但事實上卻是,過去的事情不可能再重新來過,而接著出現的事情卻因為你將心思還放在已經過去的事情上,而出現了紕漏,又有了新的後悔。周而複始,惡性循環。
“如果我要是提前五分鍾……”
“如果我能早點兒知道這件事情……”
“如果我有這個權力和金錢……”
“如果……”
“如果”,你把精力集中起來,做好現在的這件事情,而不是為已經發生的事情憂傷,至少你這件事情會完成得相當不錯,甚至是接近完美的、不留遺憾的。為已經無法挽回的事情憂傷,就像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一樣沒有意義。
在紐約市一所中學任教的保羅博士曾給他的學生上過一堂難忘的課。這一個班多數學生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他們總是在交完考卷後充滿了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響了下階段的學習。
一天,保羅在實驗室裏講課,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語。學生們不明白這瓶牛奶和所學的課程有什麼關係,隻是靜靜地坐著,望著老師。保羅忽然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學們都驚呆了,不一會兒便發出了可惜的聲音,這時,保羅大喊了一聲:“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後他叫學生們圍繞到水槽前仔細看一看,“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淌光了,不論你怎麼樣後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你們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瓶牛奶還可以保住,可是現在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後注意下一件事。”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句話包含了豐富深刻的哲理,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能重新開始,不能從頭改寫。為過去哀傷,為過去遺憾,除了勞心費神,分散精力,沒有一點益處。
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諸如撞碎油瓶、打翻牛奶的事在所難免,但總有人一味沉溺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中,不停地抱怨,不斷地自責,這樣一來,將自己的心境弄得越來越沮喪。像這種看到眼前困境而隻知道抱怨的人,注定會活在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看不見前頭亮著一片明朗的人生天空。
能夠接受已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卡耐基碰到一個在紐約市中心一幢辦公大樓裏開運貨電梯的人,他的左手被齊腕砍斷了。卡耐基問他少了那隻手會不會覺得難過,他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它。隻有在要穿針的時候,才會想起這件事。”
如果有必要,我們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種情況,使自己適應,然後就整個忘了它。
在漫長的歲月中,你我一定都會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已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許多商場中人都有我們羨慕的這種品質。因為他們深深地了解,商場的風雲是變幻莫測的,即使你有充足的準備,也可能因為某一點原因而導致失敗。所以,重要的不是為過去的失敗惋惜,而是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創設了遍及全美的潘氏連鎖商店的潘尼說:“哪怕我所有的錢都賠光了,我也不會憂慮,因為我看不出憂慮可以讓我得到什麼。我盡我所能把工作做好,至於結果就要看老天爺了。”
克萊斯勒公司的總經理凱勒先生談到他如何避免憂慮的時候說:“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況,隻要想得出辦法解決的,我都要去做。要是幹不成的,我就幹脆把它忘了。我從來不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也沒有人能說出這些影響從何而來,所以何必為它們擔心呢?”
他的想法正和1900年前,羅馬的大哲學家依匹托塔士的理論差不多。“快樂之道無他,”依匹托塔士告訴羅馬人,“就是不要去憂慮我們的意誌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莎拉·班哈特曾經是全世界觀眾最喜愛的一位女演員,她在71歲那一年破產了——所有的錢都損失了,而她的醫生——巴黎的波基教授告訴她必須把腿鋸斷。她因摔傷染上了靜脈炎,腿痙攣,醫生覺得她的腿一定要鋸掉,又怕把這個消息告訴那個脾氣很壞的莎拉。然而,當他告訴她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莎拉看了他一陣子,然後很平靜地說:“如果非這樣不可的話,那隻好這樣了。”這就是命運。
當她被推進手術室的時候,她的兒子站在一邊哭,她朝他揮了下手,高高興興地說:“不要走開,我馬上就回來。”在去手術室的路上,她一直背著她演過的一出戲裏的一幕台詞。有人問她這麼做是不是為了提起她自己的精神,她說:“不是的,我隻是想讓醫生和護士們高興,他們承受的壓力可比我大得多呢。”
手術後,莎拉·班哈特還繼續環遊世界,使她的觀眾又為她瘋迷了7年。
沒有人能有足夠的精力,既能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又能創造一個新的生活。你隻能選擇一個,你可以在那些無可避免的暴風雨之下彎下身子,或者因抗拒它們而被摧折。相反,當我們接受了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後,我們就能節省下精力,創造出一個更豐富的生活。
人生沒有那麼多如果,卻有很多但是。我們不能把不太完美的經曆都用“如果”來做總結、假設,甚至尋求彌補,而疏於或者是放棄對未來更加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情。過去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已經發生的事也不可能挽回了,誰也不能將一切還原到最初。我們能做的,隻是勇敢地接受現實,吸取經驗教訓,在今後的日子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對必然的事,要輕快地去承受。”遠在幾千年前,一位哲學家就這樣告誡過我們,這句話對現代人仍有教育作用。
要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勇於忘卻過去的不幸,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莎士比亞說:“聰明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哀歎,卻用情感去尋找辦法來彌補他們的損失。”
還原事物本色,摘掉“有色”眼鏡
奮鬥法則:用客觀的眼光看到世界
我們常會說某人戴“有色”眼鏡看人,說的就是某人對一個人或者事物是帶著成見來看待的。也許是第一次留下的印象就不好,或者是很好,於是以後的看法也都順延了前麵的認識。這其實是一種死板、不隨時間和情況變化的僵化認識,是不足取的。
狄恩設計了一個實驗: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後,讓被試者用與魅力無關的詞語評價這些人。結果發現,有魅力者在各方麵得到的評分都高,無魅力者各項評分都低。這個由認知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方麵的現象,叫“成見效應”。
成見效應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有偏見,在頭腦中存在著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當他在估計或測量某人的情況時,往往產生一些與此人毫無相關的好的或壞的印象,因而不能正確評價他。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有的人甚至十分嚴重。例如,某領導對某一個人的整體印象特別好,並且這個印象逐漸擴展到一定的特性,結果對他的判斷是長處多於短處,無論別人對此人提出何種誠懇的意見,他總認為這是別人嫉妒他,打擊他。反之,對某個人整體印象不佳的話,則往往也忽略他的優點。
人是會變的,事物也是會變的,同樣,外部條件也會發生變化。當一切都在變的時候,如果你還用老眼光看待這種變化,那你的判斷無疑將會是有誤差的,甚至會是錯誤的。心懷成見者,看待人與事時就仿佛戴著一副有色眼鏡或變形眼鏡,而他所看到的人與事也就失去了本來的顏色或麵目。“成見”很可怕,人們對某人的成見積攢得深了,小則“曾參說虎”,大則可以“積毀銷骨”。
某君的小女兒很可愛,在幼兒園上大班,有一天老師讓她拿了一份調查報表回家,他幫助自己的小女兒完成這份調查表,在他填到“爸爸”一欄時,粗心地把“職業”填上了“監獄”兩個字,老師一看,就對小女孩有了看法——認為她爸爸是勞改犯,平時就有意不讓小朋友和她玩,還大聲嗬斥她,在老師的眼裏,小女孩已經被“另眼相看”了。小女孩回家向父親哭訴,他這才意識到可能是自己一時的失誤。第二天,他自己去幼兒園接小女兒放學,並且特意向老師問了一下女兒的表現。老師一看,嗬,原來所謂的“職業:監獄”竟是個警察!此後,老師再看那小孩便覺得她怎麼看都那麼正直和可愛。
曾幾何時,電影或戲劇中的反麵人物,無不是相貌醜陋,正麵人物無不是相貌英俊,於是不諳世事的少年兒童心中便會形成一種成見,以貌取人。
盧梭有言:“人類的真正感情,最不應該讓成見給束縛了。”然而,我們最不應該讓成見束縛的感情,卻常常為成見所束縛。許多人先入之見而又不自知,於是,就無論幹事還是識人都隻憑自己有限的經驗去套,要想讓他們客觀地看待某個人或者一件事情,那簡直比登天還難。胡適在與友人談治學時曾說,要“心平氣和,虛心體察,平心考查一切不合己的事實與證據,拋開成見,跟著證據走,服從證據,舍己從人”。這些理論用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上,倒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他們因為自己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堅強意誌成為抗擊法西斯的英雄。但是,許多美國人也知道羅斯福相信占星術,還有婚外情,是個煙鬼、酒鬼。英國的選民也知道丘吉爾有過兩次被解雇的記錄,每一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上大學的時候就因為吸毒差一點被開除。在競選總統和首相的時候,他們這些劣跡都成為選民不信任的依據。幸運的是,美國和英國的選民都否定了自己的成見,人類因而擁有了兩位戰勝法西斯的英雄領袖。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一個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成見是做出正確判斷的大敵。無論對事還是對人,如果總是囿於自己的成見,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摘下“有色”眼鏡,你會發現更美的風景,那就會是一種驚喜帶來的快樂和感動。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篇小短文,也說出了這樣道理:
去朋友的城市玩,我們一起去公園裏逛逛。公園很小,裏麵很幹淨,人也不是很多,幽靜中透出一種恬淡。花園裏有很多的花花草草,曲徑設計也很簡單,雖然沒什麼特別驚訝之處,卻還是讓我有所感動。
圓形的人工湖,不深,湖麵很幹淨,微風吹過的時候略起波紋,我和朋友坐在草邊的小椅子上,悠然閑聊著。我帶著粉色的太陽鏡,看著湖麵和對麵的綠樹或草,還有一個小小的圓形舞場,它有很別致的高低台階。當時間差不多我要離開時,然而對這個小地方的留戀卻讓我心生一種莫名感動。
起身時,我偶爾摘下太陽鏡,驚喜地發現——原來真實的景色更美!
我原來一直以為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太陽鏡後的世界一定是因為增加了色彩而更美麗,現在才知道自己錯了。
於是想起了平時發生的種種,是不是自己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或事,得出了很多自以為是的結論,而忽略了它們真實的樣子。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有色的眼鏡會讓我們產生一係列的‘視覺誤差’,導致不良後果,還是早早放棄為好。
摘下你的“有色”眼鏡,還原世界的真實,平和自己的心態,用客觀的眼光看到世界真實的美。讓這種美帶給自己真實的感動和快樂。
已經發生的事都是“好”事
奮鬥法則:找到已發生事件中的正麵意義
世上沒有後悔藥,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明白道理,並不意味著就能輕易地做到。每個人的人生曆程都不會是平淡無奇的,總會有驚喜、有失敗;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要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現在坐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的過去,值得高興的事情總是讓人充滿歡喜和欣慰,而那些挫折和失敗,在讓人感歎的同時,不免生出感慨和後悔來。麵對過去的挫折,我們總會說,要是我那樣做,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要是我早到一步,可能就能趕上那班車,就不會錯過了;要是……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著一個個的意外。我們都是凡人,誰也沒有先知先覺的本領。錯過的就是錯過了,失去的也已經失去了,後悔、惋惜並不能改變什麼。相反,過度的後悔和自責反而會增加心理負擔,甚至打擊自信。麵對過去的、已經發生的事情,無論是高興的還是痛苦的,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最好把它當作是記憶的一部分。閑暇時可以拿出來曬曬,但不能總是帶在身邊。
已經發生的壞事唯一的好處就是能讓我們“以史為鑒”,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取過去的教訓,使同樣的錯誤不至於再發生,不給自己的未來增加遺憾。我們可以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當作“好”事來對待。
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過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成就怎樣的未來。過去的失敗和挫折,往往能給人們造成心理上的較大衝擊,以至於長時間念念不忘,甚至是耿耿於懷。固然,任何人麵對挫折都會引起一定的心理和態度上的反應。但不同的人麵對挫折的表現是不同的,如有的人情緒穩定,沉著應付;有的人緊張不安,束手無策;有的人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有的人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的人時過境遷,逐漸淡忘;有的人耿耿於懷,念念不忘。
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都看成是“好”事,麵對過去的成功,人們會不時地拿出來高興一下,回憶一下當時愉快的感覺。對於那些過去經曆的挫折和失敗,更要用加積極的態度來對待。把挫折當成生活的大課堂,看成是自己寶貴的機會,是提高個人品格修養的難得磨礪,是為未來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準備。
積極地麵對過去的挫折,是因為挫折中包含有積極的作用。挫折同世界上的事物一樣,也具有兩重性。它是壞事,給人以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打擊和壓力,造成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給生活造成曲折。但是挫折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變成好事。它使人經受考驗,得到鍛煉,積累經驗教訓催人振奮精神,重新鼓起勇氣再接再厲,變困難為順利,變挫折為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挫折也有其積極的作用。
挫折能夠增長人的聰明才智,提高認識,使人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而更加高尚起來;挫折可以激發人的進取精神,做一個生活的強者;挫折可以磨礪人的意誌,造就人才。總之,挫折是生活的大課堂,對造就人才有著特殊的作用。有誌者能夠在這個大課堂裏受到教育,得到磨礪成為生活的強者,使挫折變為動力,失敗變為成功,從這一點來說,挫折造就成功,挫折孕育成功。
生物醫學上有一個理論講,疼痛可以保護身體免受傷害。生物體如果缺少疼痛所提供的自我保護本能,其身體將極易受到傷害。因而,“疼痛以非凡的方式日日保護著每一個健康的生命”。人類對恐龍在地球上滅絕的原因有種種推測,其中有一種是說由於恐龍軀體過於龐大,其尾部受到的刺激信號傳到大腦需要8秒鍾時間!正是由於恐龍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是疼痛刺激反應太慢,導致它在受到其他生物的侵害時不能快速做出應急反應保護自己,最終導致物種的滅絕。挫折正如一種人生的疼痛,隻有時時保持對這種疼痛的敏感,才能做出適時的反應。
麵對過去的失敗,我們都可以把它當做一件“好”事來對待,可以從中吸取教訓,成為以後人生路上的借鑒;也可以從中尋求自我安慰,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看淡過去的失敗和挫折。比如,遭了劫,說是財去人安;丟了官,說是無官一身輕;受騙上當,說是吃虧是福;命運多舛,說是好事多磨;遇難生還,說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人過40仍一事無成,說是大器晚成……總之一句話,能從“不好”中挖掘出“好”的潛力,從“消極”中發現“積極”的因素,從“壞事”中看到“好事”的曙光,從“失敗”的苦澀中嚼出“勝利”的甘甜來。這種自我安慰,用在個人的成長中也許是一種有益的心理調節,但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就成了阿Q的自我精神安慰了,難免會好了傷疤忘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