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卡列德患了憂鬱症,意誌十分消沉。他通常在這種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是不會見人的,但這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要參加,所以他決定扮一副假臉前往。開會期間,他的笑容可掬,並和別人開玩笑,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他驚奇的是,他的憂鬱症也就這樣漸漸地好了。卡列德並不知道他的這種偶爾心態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麵的一項重要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我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困境中要有信心,在不如意時要更加快樂。

多年來,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專家們都認為,病人除非情緒有了變化,否則通常不會改變行為。在進行治療的時候,病人先要弄清他的情緒究竟是怎麼來的,是過去的什麼事情觸發的。例如,是羞於談情還是勇於求愛,還是對愛情有點兒擔心害怕。那麼,治療者與患者都要去置換那種情緒,用來置換的情緒要能夠使病人的行為發生變化。

這種治療對嚴重的心理病人是一種基本方法。但對普通人來說,每天都會有令人激動的事情,姿態與情緒之間的聯係可通過其他各種方式起作用。如果改變某些行為方式,那也可改變我們的情緒。

怎樣運用這個原理指導自己的生活呢?要能係統地掌握技巧,這就是:自娛自笑,自得其樂,切不可敷衍。

心理學家艾克曼的最新實驗表明,一個人老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結果這種情緒十之八九真會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於“角色”的影響,他的心率和體溫會上升。心理研究的這個新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擺脫壞心情,其辦法就是“心臨美境”。例如,我們常常會逗眼淚汪汪的孩子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後,跟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一個人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多回憶愉快的時候,還可以用微笑來激勵自己。當然,笑要真笑,要盡量多想快樂的事情。

情緒改變導致行為改變,一時的心態決定著一事的成敗。

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在解釋成與敗的差別時,他說,一個成功的橄欖球員在踢三分球的時候,他心裏想的是:“隻要我踢進這個球,我們就可以擠進超級杯,到那時每人就會有三千元的紅包。”相反地,失敗的球員踢球的時候想的是:“如果我漏了這個球,我們隊員的三千元就沒戲了。”

這就是成與敗的差別所在。成功者心裏想的是他希望的東西,而失敗的人心裏想的是他不希望的東西。結果卻是各得其所。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對這個世界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持樂觀態度的人,會表現出勃勃生機,滿懷希望,積極進取;相反,持悲觀態度的人,就會消極頹廢,怨天尤人,從而裹足不前。

所以有人說,當我們微笑時,這個世界就向我們笑;當我們流淚時,這個世界也對我們哭泣。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好,那就要想一想,不妨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或許生活會突然間燦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