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他是一個農民的孩子,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機會。

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把書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想:自己家裏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照明讀書。鄰居家日子過得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裏很亮,要是到鄰居家去讀書該多好呀!於是他走到鄰居家門口,猶豫再三,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敲了門。匡衡說:“晚上,我可不可以到你家來讀書?我家沒有蠟燭。”可是他遭到了拒絕。又到了晚上,他走到牆壁邊,看著壁縫裏透過來的鄰居家的燈光很羨慕。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把書對著光,讀起書來。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怎麼辦呢?有一天,他發現一個財主家裏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財主家幹活,不要錢,財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什麼白白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說:“我幫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隻想借你家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財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裏的書借給他看。

匡衡靠替人幫工讀到了很多書。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經》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匡衡上奏皇帝,主張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升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