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社會上的平民學習。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評價。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習。自從十幾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他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考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並向父親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其父在冷酷的事實麵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當時許多毒性藥品竟被民間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心痛不已,他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采”,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書看。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顧景星在《李時珍傳》裏也讚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餘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曆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的需要性,但“行萬裏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這本書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在動植物分類學、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方麵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