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少年時很貪玩,也很淘氣。父母為了使兒子將來有所成就,就省吃儉用,把他送進一所私塾去讀書。可是幼小的劉伯承根本就不懂事,讀書並不怎麼用功。為此,盼子成才心切的母親真是很痛心,隻得用讓他背書的辦法,督促他學習。
一天,劉伯承又在母親的督促下背起書來。母親見他連連發出琅琅的背書聲,感到很高興。沒想到,劉伯承的讀書聲被父親聽到了,父親非但沒有表揚他,反而十分嚴肅地把他批評了一頓。劉伯承這樣認真的讀書,父親為啥還要批評他呢。原來,調皮的劉伯承知道母親沒文化,就當著母親的麵把課文瞎背了一遍。知道真相後,劉伯承的母親氣得傷心地哭了起來,並自責地說:“誰叫我小時候家裏窮,念不起書,連親生的兒子也欺負我不識字。”說完又痛哭了起來。母親的哭聲,猶如一根鋼針刺痛了劉伯承幼小的心靈。他十分悔恨辜負了母親的一番用心,沒有用功學習,更悔恨自己欺騙了母親。於是,他走到母親身旁,誠懇地說:“媽媽,你不要再傷心了,我以後一定要勤奮讀書。”從此以後,劉伯承下定決心加倍努力讀書。每天,他一進課堂就放聲背書,課下時間不會的接著背,先生教的每篇課文他都背得滾瓜爛熟,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養成了良好的背書習慣。十四歲那年,劉伯承考進夔州府官立中學,但隻上了一年,父親就突然去世,劉伯承不得不失學在家,幫助母親料理家務。
雖然這樣,他也從未放棄學習,每天總要抽時間讀書。他最喜歡讀《西遊記》、《三國演義》、《楊家將》等書,由於讀過多遍,其中一些重要詞句和精彩章節,他都能熟練地背出來。抗日戰爭期間,他知道《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軍事名著,便背了很多遍,並把它運用到了作戰實踐中。部隊每到一個地方駐紮下來,有時間他就拿出一本書,到附近找個清靜的地方,一讀就是幾個鍾頭。劉伯承經常對人講:“天才就是精力加勤勉。”許多老戰友們都記得他憑記憶講述《資治通鑒》中的很多故事,娓娓道來,繪聲繪色,真是達到了“掌上千秋吏,胸中百萬兵”的境界。他感覺這一方法很有效,就把這一方法推廣到看字典上。他找來一本《康熙字典》,一有時間就逐字、逐條、逐頁地背起來,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到了晚年,劉伯承拿出當年背過的字典,叫孩子們考他,許多條目仍然能背得清清楚楚,甚至能連續背上幾頁。他說,背書能收到一舉數得的效果,既學到了廣泛的知識,又鍛煉了毅力,還能增強記憶力。
這種背書方法,使劉伯承元帥終身獲益。他後來成為馳名中外的傑出軍事家,但仍不忘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