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這句話是說我們在為人處世上要給自己留出一定的餘地,以備不時之需。杯子留有餘地,就不會因為加進去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能夠使自己有回旋的機會。
交往要有“度”
人際交往的事,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如果違反了它,就容易引發人際間的不愉快。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人際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才會有回報。同樣,人際交往也需要“投資”。但並非是無限製投資,它也是有一定餘地的。
不要對人太好了!好事幾乎都被做盡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早在1974年,心理學家霍曼斯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而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雙方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賄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大學剛畢業的劉偉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他因剛到公司所以對誰都百般的熱心,好事幾乎都做盡了,後來卻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大家都疏遠他,不愛理他。他每次熱心地幫助人家,大家好像還不樂意,他很困惑?
像劉偉這樣“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這其實是進入了一個誤區。隻有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助其一臂之力,才能達到較好的人際效果。人的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
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妻子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說著扣動了扳機。結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玩笑千萬不能過度。
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但是,開玩笑開得不好,則適得其反,傷害感情。所以,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有句古詩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乃人間勝境,看不出它的妙處來,是因為身在山中之故。人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係尚且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係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因為你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因此,盡管有著良好的願望——希望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係親密度越高越好,但還必須記住“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總而言之,在人際交往中,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度,正所謂“過猶不及”,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絕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得饒人處且饒人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後者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
有這樣一個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上的痰,但小夥子惱怒得不肯讓她擦去痰,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小夥子執意不讓她擦,就是讓她給舔去,這樣爭執下去,街上圍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哨鬧著、笑著,無論女子怎麼說“對不起!”也無法使小夥子原諒她,非讓她舔去不可。
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到:“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剛剛還非常神氣的小夥子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也揚長而去。
可見,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不可過分,不然,吃虧的最後還會是你自己。做了對不住人的事,心裏有愧疚,能向人家賠禮道歉,人家氣不順說幾句,這是理所當然的。反過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人家賠禮道歉了,隻要無大礙,就不要得理不饒人,非掰扯不可,甚至故意報複。真要是那樣,反而沒了理,也許會因“防衛過當”而違法犯罪!
有一次,一位老大爺騎車被從路旁小胡同中衝出來的女孩子給撞倒了。那個女孩子對著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大聲埋怨:“你騎車也不瞅著點兒!”路旁行人看不慣,紛紛指責那女孩子:“別說是你把老大爺撞倒了,就是你沒責任,也該先扶起老大爺看撞著哪兒了吧?”說得那女孩子不得不過去扶起老大爺,小聲說:“對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動活動說:“疼點沒事兒,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沒撞著哪兒就快走吧!”看看,和氣多好。
現在,社會節奏加快了,有人心生浮躁,沒點修養便說話帶氣帶刺,他們得理不饒人,無理也攪三分!其實,原諒人不等於窩囊,是有意為之的高尚。懂得這些,也就沒有什麼氣可生了。
禮讓三分是一種美德。一個人走入社會之後常常感到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有不少時候你會被同事說三道四,你會和同事產生誤會。不可如何處理好這種事件,不少朋友會勸你:得饒人處且饒人。但是有些人卻要問,我饒了他而我心中不舒服怎麼辦?是的,如果每個人都想自己怎樣開心舒服,那麼你看到的將是一群自私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你爭我搶,讓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溫馨。比如,一些人因爭一塊磚兩塊瓦三塊煤的地方而鬧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結果一方滿臉是血,另一方滿地找牙,兩敗俱傷!何苦呢?有人說,禮讓三分就是吃虧。其實不然。遇事禮讓三分,這正是一個人成熟、睿智的表現。不管怎麼說,禮讓總比爭鬥好,笑容可掬總要比怒發衝冠來得好
曾經有位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學曆高,且口才極佳,業務能力也強,在會議中屢展頭角。可每當他聽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較不成熟的企劃案,或是某些時候得罪到他時,他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在他的觀念裏,這樣並無不妥!因為這一切都是“師出有名”,如果不是別人有誤在先,也輪不到自己開炮。然而,他的態度卻讓他在同事間成了隻孤鳥。沒過多久,他選擇離開了公司。當然,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欠佳,而是因為人際的壓力。一直在他離職前,他仍不斷地問自己:“難道我的觀點錯了嗎?難道我發的脾氣是沒有道理的嗎?”
有一句名言:“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說得多好啊!在日常生活當中,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減不了眼前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因而膽怯,疏遠您,這樣值得嗎?相信聰明的您心中已有了答案。留一點餘地給那些得罪了我們的人,是我們該學習的美德,該培養的“習慣”。
當對方無理,自知吃虧時,你的“理”明顯占過對方,不妨給他留一點餘地,他就會心存感激,來日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會圖報於你,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如果得理不讓人,那麼就會讓對方走投無路,有時甚至會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或許就會“不擇手段”,這樣將會對你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不要把話說絕
說話之難,古今皆然。因此,我們要始終記住:給別人留一點後路和餘地,賞他人一點麵子,不要把話說絕了。
人活在世上,最多的行為大概便是說話了。人活一輩子總共要說多少話,沒有誰統計過,大概也很難統計出來。話說得多,其分類也就特別多:真話、假話、好話、壞話、廢話、鬼話、笑話、胡話、反話、戲話、情話……然而話的種類雖多,屬於褒義的卻並不多。這也從一個方麵說明了雖然人整天都說話,然真正有用的話卻不是很多,無用的和有害的話倒是不少。
靜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就被家裏人護著寵著慣著,因而說話的時候,從來都不知為別人考慮,常常不假思索,衝口而出。談戀愛時,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她就衝男朋友喊,分手吧。開始,男友笑著哄她,容忍她,到最後她再說這句話時,男友就看她幾眼,然後轉身離開。靜更加惱火,衝著他的背影大聲喊:你再也別來見我,我不想看到你。
幾次三番,等靜發覺到不對勁時,男友已經有了新的女友,而靜還不知男友的離去究竟為何。她找上門去“興師問罪”,昔日男友疼惜地望著她,對她說:“以後再談戀愛,別動不動就說‘分手’二字了,太傷人心了,要珍視你們之間的感情。”靜瞪大了眼睛:“我隻是說說而已,心裏並未真的想分手。”男友看著她:“假作真時假亦真,誰知道你心裏到底是怎麼想的?”到這份上,靜真是百口難辯,隻有流著淚悵然地離開。
說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有人常以“有口無心”求別人原諒。“有口無心”固然可以原諒,然而傷人難免會令人不快,甚至會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
琴的丈夫下崗一個多月了,到處找工作都無著落,心情鬱悶,恰好這時嶽父又有了病。琴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一聲不響的丈夫就來氣了:“你就知道吃飽飯躺在床上,簡直成了造糞機器,還不如死了,我也落個眼淨。”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丈夫猛地坐起來:“怎麼,嫌棄我了,看我掙不到錢養家了是不是?我不吃你的飯還不成!”說完拔腳出了門,好幾天不見人影。琴也害了怕,到處打電話尋找,差點報了警。最後還是丈夫的一位朋友告訴了她丈夫已外出打工的消息。琴又急又悔,他連一分錢一件衣服都沒帶,到那兒可怎麼生活呀!
出言不遜,舌頭也能殺死人。不管戀人還是夫妻,在心情欠佳時,特別要注意話到嘴邊留三分,所謂三思而後說,決不能圖一時解氣,不顧前思後地隨口就說,過後又後悔莫及。為了兩人的感情、家庭,還得處處做個有心人——有口,更得有心。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麵是會瞬息萬變的,不把這種情況預計在自己的說話與行動裏頭,很多時候就會令自己尷尬,也令對手為難,不可不防。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為把話說絕,而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年輕人去拜訪大發明家愛迪生。“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質。”年輕人自信地說。“那麼,您想用什麼器皿來盛放這種萬能溶液呢?”愛迪生反問道,“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這個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才讓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處境。如果他把“一切”換成“大部分”,愛迪生肯定不會去反詰他了。
說話要留有餘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製性的詞語。開口“絕對”,閉口“當然”,很容易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這很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總是處於發展的過程中,誰也不敢保證絕對不變。把話說絕,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
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死,才能進退自如。比如,人家問你“烏鴉是什麼顏色的啊?”你千萬別望文生義,或者憑借見過幾隻黑鳥的有限經驗而武斷地回答“烏鴉嘛,絕對是黑色的!”給自己留條後路的答法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如此,保管你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在與人交談時,要注意說話留有餘地。交談中,遇有需要讚美對方時,應措辭得當,注意分寸,讚美的目的在於使對方感覺到你真的對他(她)欽佩,用空洞不切實際的溢美之詞,反會使對方感到你缺乏誠意。比如,一名公關人員熱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後,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評價,顯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熱情的人”的讚譽要入耳得多。所以,即使是人們普遍樂意聽的稱讚也要適度,過分的討好、諂媚則近於肉麻。特別是對上級領導,在社交場合更不宜畢恭畢敬地說些奉承話。對晚輩或地位比較低的人,也不要用輕視、冷淡的口吻說話。
要使談話得以繼續,並且產生較好的效果,可適度地選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或講一些笑話。幽默的語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長,如能在談話中適當加以運用,不僅能夠活躍氣氛,而且能夠啟人心智,吸引聽眾,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但凡事都要有個限度。使用幽默語言,講笑話也要因人而異,要分時間、地點、場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歡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處,特別是對男女之間的話題更是津津樂道。其實,這不但不能表現自己的風趣和幽默,反而說明了自己的輕薄與無聊。要知道,優雅的舉止風度是以友善和為他人著想這兩項原則為基礎。這種揭短的“幽默”傷人太深,不但不道德,於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把話說得留有餘地。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不求人,也很難不被人求。所以,無論求別人辦事,答應為別人辦事,還是拒絕他人,都要注意把話說得留有餘地。另外,表揚人,批評人,調解事端,解決衝突,應付尷尬局麵,調息不滿情緒,乃至布置任務,彙報工作等,都應當留有餘地。唯有留有餘地,方能進退自如。
為人不要太計較
人生應當寬宏大度,凡事都斤斤計較,隻會給人帶來煩惱,美事兒反為不美,好事反為不好。事事計較,吹毛求疵,惹人厭煩,久而久之,朋友遠之,親人疏之。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把事情做絕,要學會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不但會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會給自己留有後路。
幽默大師威爾 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那你呢?也和羅吉士一樣,每天都開心地與人交往嗎,還是一早起來,看見任何人、事、物都感到不快?
1898年冬天,威爾 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兒,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以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