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與國同休(終章)(1 / 2)

或許是關索按耐不住了,漢軍的攻擊開始變的越來越頻繁,發石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而鄴城的終於忍受不住長時間的轟擊,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倒塌,甕城已經被破壞了。

甕城的損壞,對於魏軍士卒來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喊話投降依舊是每日的旋律,魏軍城中士氣愈發低迷,甚至有不少人翻下城牆向漢軍投降。

曹叡的處境變的越發難堪起來,甚至有時候在想,到底是誰能聯合起眾人把自己捆起來,送往漢軍陣營。

久困之下,曹叡的脾氣非常不好,三個月前,有建議投降的大臣,直接讓自己拖出去砍了。

先輩打下的基業難不成就要毀在自己手裏了?

自殺是不可能自殺的,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法子,曹汝才不屑去做,無論如何,自己也得頂住壓力,堅守大魏最後的江山社稷。

垂死掙紮,也得硬挺著,決不能墮了曹家的威名。

關索站在城外,這幾月陸續接受了數個越城而逃的文臣武將,盡管鄴城城防防守嚴密,可仍舊攔不住這些想要跳進護城河在跑向漢軍陣地的人。

鄴城越發的采用高壓政策,而且人心越發的慌亂起來,那些看不到明日的士卒,有些開始借著平定城中叛亂的事,開始作惡。

鄴城百姓人心惶惶,當守城士卒開始作惡的時候,不在保護百姓的時候,百姓就在期盼著漢軍攻入城中,人人都在唾罵著青州軍士卒,也就他們軍紀敗壞。

對此,曹叡雖然砍了兩三個頭頭,但青州軍口碑太差,一旦失去百姓的擁簇,鄴城怕也是不保。

除了鄴城周圍三十裏之外,劉備早就昭告天下了,大漢重新掌控天下,其餘各地開始了日常的耕種,重新穩定下來。

而劉備一直在等著關索攻下鄴城的消息傳來,但跡象表明關索並不怎麼積極,關索上表說,大漢子民經曆這麼長時間的戰亂,士卒死傷嚴重,攻破鄴城是遲早的事。

圍而不攻,既能減少己方士卒的傷亡,又能給敵軍震懾,說不定鄴城之中,也有心生絕望,忍不住綁了曹叡出城投降的,那豈不是美哉。

拖了這麼長的時間,劉備親自給關索寫了一封信,言他與關張而兄弟從一窮二白創業至今,此情誼比真金還要貴。

自己這一脈僅有三個兒子,可謂是宗室力量薄弱,咱們三家又互為姻親,早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了。

從一無所有到如今執掌天下,多虧了麾下的輔佐,我劉備不會做出為了皇位,猜忌功臣之事。

召回你三叔,把圍攻鄴城的重任交給你獨自完成,更是對你的信任,對於曹家的的處置,也隨你。

你伯父我也絕不會做鳥獸盡良弓藏之事,盡快結束戰事,這麼長時間過去了,鄴城之中大多數士卒已經懈怠了,有些時候你給他們施加的壓力太小了。

嚐試重拳出擊一次,也許,這次出擊就成了壓倒曹魏的最後一顆稻草。

滅國之功是你應該拿的,誰都搶不走。

關索收到如今大漢天子劉備這封信的,笑了笑,原來劉備是怕自己有心裏障礙,以為自己養寇自重,害怕功成名就之後,被劉備所害。

對此,關索表示絲毫不擔心,劉備的口碑很好,就算劉備的本質不是所謂的君子,但他裝了一輩子君子,那也就是真正的君子了。

有種堅持難能可貴!

人一旦到了某種位置,就會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劉備也是如此。

更何況劉備說的也對,他劉家如今就三個兒子,宗室力量簡直微乎其微,三家的關係早就連在一起了。

想要完全剝離,這是不可能。

麵對皇權,萬一真到了那種步驟,關索更不可能束手待擒。

關索隻是想要耗耗鄴城士卒的戰心,一座孤城,外麵數十萬大軍圍困,看不到明天,總得有些意誌不堅定的人會做出選擇。

或許劉備的意見是對的,對於人心的把握,他可比自己強太多了,也許自己真的該組織一次強有力的進攻,說不定就此拿下鄴城,消滅大漢最後的盤踞勢力。

關索召集部下,命令鄧艾攻擊北門,魏猛攻擊南門,王平攻擊西門,把東門留著,萬一有人突圍,就讓馮習在東方堵著。

圍了這麼久,決不能在出現任何紕漏。

關索站在巢車上,對著漢軍士卒喊話,言破城之事,就在今日,帶著勝利與賞賜,卸甲歸田,從此天下太平,大家過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