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據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采藥、療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雨”,最後“架木為壇,跨鶴升天”。神農炎帝是華夏文明開創者之一,後人將其豐功偉績列陳有八:訓牛以耕,焦尾五弦,積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創農耕,搭架采藥,日中為市,穿井灌溉。為緬懷祖先,頌其偉業,林區人民政府於1997年開始在神農架主峰南麓小當陽興建神農祭壇一座,塑其雕像於群山之中,但見牛首人身的神農氏雙目微閉,似思似眠,神農塑像與千年古樸相擁而立,景致渾宏,氣宇不凡,蔚為壯觀。
神農架人文曆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秦漢以來,神農架地區分屬曆朝曆代鄰近州郡縣管轄(僅三國至隋初設綏陽縣),清代隸屬湖北省鄖陽府房縣及宜昌府興山縣。由於這裏穀深林密,交通不便,曆來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貶為廬陵王後,命神農架山脈為“皇界”。清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義軍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後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紅三軍在此建立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國家以采伐木材為主要目的著手對神農架進行開發,並於1966年修通貫穿南北的公路。1970年國務院以〔1970〕國發47號文件,批準神農架林區建置,由湖北省直轄,行政地域由房縣、興山、和巴東三縣毗鄰區域劃出,國土麵積3253平方公裏。此後行政隸屬幾經變更,終於於1987年確定直屬省轄至今。
神農架文化遺存眾似繁星,民俗鄉風淳厚質樸。陽日古刹淨蓮寺、九衝佛影天觀廟傳承佛教衣缽,川鄂古鹽道依稀再現南方絲綢之路的繁榮,殘存的木雕、石刻及民間刺繡顯示炎帝後裔五千年的智慧。在此發現並已整理出版的《黑暗傳》被稱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從而打破西方關於中國沒有自己史詩的百年神話。反映秦巴平民喜怒哀樂的百代民風土家婚俗、打喪鼓、山鑼鼓、打火炮堪稱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神農架不僅是東西南北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交彙地,而且是華夏民族四大文化種類的交彙地。以神農架為原點,西有秦漢文化,東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農架是一處文化窪地,各種文化溪流在這裏交融。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構成了神農架絢麗多彩的畫卷,雋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係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使神農架成為當今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淨土和樂園。
在神農架四鎮的宋洛鎮的一個山莊裏,正有幾個人在屋子裏轉來轉去,看情形頗為著急。
“你能不能別在這晃來晃去的了好不好。”
“爹,這不是急嘛!”
“就你急?我不著急?急也不用這麼晃來晃去吧!晃的我心煩意亂的。”
“還說我了,自己不也在那轉來轉去的。”
“摁?說什麼了。”
“沒......沒說什麼。”
“哇......”
“生了生了,爹生了。”
“混帳,怎麼說話的。”
“不......不是的,爹,我是說我媳婦生了。”說完一臉苦象。不過心裏還是爽歪歪的。也不知道
是兒子還是女兒。
“老爺,少爺,夫人生了個兒子。”
“哈哈哈......我薑振飛有兒子拉。”
“叫什麼叫,叫那麼大聲,別嚇著孩子。那可是我孫子。”
“是是是,我注意,這不是激動嘛!”說完就往裏屋衝。邊跑邊喊:“快把我兒子給我看看。”孩子剛抱過來沒一會就聽到門口傳來一句話。
“兔崽子,叫你小點聲,還在那嚷。別嚇著我孫子。來來來,把我孫子給我抱抱。”
躺在床上的年輕婦人無奈的看著這對父子,心裏想也不知道我這寶貝兒子長大了會不會也是這副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