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六年,張讓等宦官勢力又達到極盛,時中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粟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寧典等十二人皆封侯,貴寵無比,時人稱為“十常侍”,靈帝曾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於是十常侍無所忌憚,各起高宅大第,規模同於皇宮,又其父兄子弟出任州郡牧守,殘害百姓,貪暴胡為,無人敢問,天下怨聲四起。
當然,輿論掌握在世家手裏,曆史也是讀書人寫的,太監一般都是壞人的……
這一年,張角以“太平道”傳教已十餘年,擁有徒眾數十萬,遂將徒眾分為三十六方,“方”各為一部,大方統眾萬餘人,小方統眾六、七千,方各有首領。命人傳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準備起義。時大方首領馬元義等先收合荊、楊二州徒眾數萬人,約期在鄴城起事。馬元義又來往於京師雒陽,聯合宦官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定次年三月五日內外俱起。
這是楚禎特別關注的情報,黃巾起義可是關係到楚家未來發展。
這一年,同父異母之妹何貴人被立為皇後,何進也因此而拜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這一年五月初,楚實以雁門郡守兼並州刺史,而丁原被任命為河內太守,以呂布為主簿。
楚家為什麼能崛起?很多人不知道,但看楚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就能理解了,自從鮮卑軍事聯盟首領檀石槐立庭於高柳北三百餘裏彈汗山,常常南略漢邊。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秋,檀石槐遂將三四千騎寇雲中;
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鮮卑寇北邊;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複入雁門,殺數百人,大抄掠而去;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夏,遂分騎數萬人入緣邊九郡,並殺掠吏人。
鮮卑人與並州邊地的人們簡直是勢如水火。
漢朝中央派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於延熹二年(159年)開始反擊,但被檀石槐的遊擊戰術弄的疲憊不堪,於是“朝廷積患之而不能製,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
但檀石槐不受,為什麼?因為鮮卑軍事聯盟是鬆散組織,檀石槐隻是“聯合國秘書長”,不是“聯合國總統”,他不敢受。
熹平六年(177年),漢靈帝遂封田晏為破鮮卑中郎將,出雲中,護烏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單於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裏。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漢軍大敗,喪失輜重,損兵百分之八十,三將各率數十騎奔還。戰後,鮮卑寇掠更甚,緣邊莫不被毒。
光和元年(178年),靈帝於西園開置邸舍賣官,價錢依官職大小而定,二千石官錢二千萬,楚實就是這樣成了雁門郡太守,其實楚實就靠保家衛民的功績也足夠升遷了,但宦官勢力太強大……也是在這年,楚禎遇到了高順,後送入邊軍,因為帶有一千家丁,被任命為都尉。
光和二年(179年)夏,鮮卑寇雁門,高順手刃三十七人,威震邊關。
光和二年(179年)秋,鮮卑三千人複寇雁門,高順帥軍斬首一千八百騎,並州震動,鮮卑震動,升為破鮮卑校尉,組織防禦鮮卑。
光和三年,高順帥軍轉戰雲中、定襄、朔方、五原、雁門五郡,跟鮮卑大戰小戰三十多起,累計斬首二千三百多級,並州邊地五郡為之一清,升為破鮮卑中郎將,關內侯。
光和四年(181年),高順主要組織邊地五郡的防務,這時候的高順已經被鮮卑各部大人列為大敵,都想打敗他來誇耀武功、增加威望。這一年,大大小小戰事二十幾起,漢軍死傷三百餘,而鮮卑死傷九百餘。這下檀石槐坐不住了,雁門富庶,所以當年劃地盤時他立庭於高柳北三百裏的彈汗山,可自從光和元年以來,東部、中部鮮卑下幽州都所獲甚大,而西部鮮卑卻受阻於並州,這對檀石槐的威望是巨大打擊。
光和五年夏,檀石槐遂集結三部鮮卑五萬餘騎寇並州五郡,其中四萬騎南下雁門,楚家並州五郡的十萬屯田兵紛紛集堡自守,高順帥三萬邊軍駐長城外強陰縣,吸引檀石槐來攻,高順駐守城內不出,相峙二月,鮮卑各部大人意見不合:檀石槐為首的西部鮮卑想殺高順報仇立威、而東中部大人想南過長城劫掠。光和五年秋,漢軍大破鮮卑聯軍,斬首一萬九千多騎,檀石槐逃回彈汗山後就死了,其子和連繼承了其部落大人職務,但和連沒有這個本事維持已經成為空殼的軍事聯盟,各部大帥紛紛自立,鮮卑軍事聯盟遂告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