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要使世界動,一定要自己先動。”一個成熟的人,就是一個不需別人提醒,也能夠自覺、主動行動的人;而那些驢子拉磨似的人,那些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人,那些拖拖拉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注定隻能原地踏步,甚至被時代解雇,被職場拒簽。
職員甲和職員乙是一家酒業公司的行政人員,由於行業競爭激烈,公司已經發生財務危機,為了渡過難關,公司決定連續三個月停發工資,以成本價格發給與工資相當的聲品,由員工去出售。這意味著,如果他們能夠以批發價賣出產品,他們將獲得比工資多30%以上的錢;如果能夠以零售價賣掉,就接近工資的一倍;當然,如果賣不掉,就隻好自己留著享用了。他們都沒有做過銷售人員,當看到一箱箱沉甸甸的啤酒,不禁兩眼一抹黑,四顧兩茫茫。職員甲由於家庭負擔比較重,所以他沒有過多地猶豫,立即起早貪黑,蹬著三輪車走街串戶,深入餐廳、酒樓、招待所、工廠、農村,四處聯係用戶,甚至可以先賒賬後付款,所以他的產品僅僅用了半月就銷售一空,趕緊進貨,結果三個月掙下了全年的工資。嚐到甜頭的他還主動要求調到銷售部,後來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幹。
而職員乙是個剛剛畢業的書呆子,麵子思想嚴重,根本就拉不下臉來騎著三輪車做販夫走卒,而是在一個居民稀少的地方破帽遮顏,守株待兔,結果三個月過去了,他的家裏仍然像個啤酒倉庫,喝得一家三代都找不著北了。
立即行動,永遠不要等待。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有兩個學生同時報考某教授的博士生,可是教授隻招一個學生,於是教授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目,兩個學生同時做完了題目。過程一樣精彩,結果也一樣正確,難分伯仲。教授思考了一下,選擇了其中一個。
另一個很不服氣地找教授問:“為什麼沒有選擇我?”教授指著題目開始做的時間說:“題目是我上周五下午布置的,他是上周五下午四點開始做的,你是周一開始做的。我之所以選擇從周五下午四點開始的他,是因為我認為一個立刻開始行動的人更具競爭力。”
每一個行業的領導人物都認為第一流的人才非常欠缺。根據可靠的材料,社會上仍有許多高級職位正在空缺。有一個主管曾說,資曆很好的人實在很多,但都缺乏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亦即貫徹的能力。
每一個工作——不論是經營事業、高級推銷工作或科學、軍事、政府機關工作一一都需要腳踏實地的人來執行。主管在聘用重要職位的人才時,都會先考慮下麵這些,然後才決定是否聘用。這些問題有:“他願不願意做?”“他會不會堅持到底把事情做完?”“他能不能獨當一麵,自己設法解決困難?”“他是不是有始無終,光說不做的那一種人?”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設法了解那個人是不是“說做就做”。
再好的新構想也會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計劃,如果確實執行並且繼續發展,都比半途而廢的好計劃要好;因為前者會貫徹始終,後者卻前功盡棄。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
請你想想看,世界上每一件東西,從人造衛星到摩天大樓以至嬰兒食品,都是由一個個想法付諸實施的結果。
當你研究“人”時,會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動,我們叫他“積極主動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被動的人”。
仔細研究這兩種人的行為,可以找出一個成功原理: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斷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為止。被動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會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後他證明這件事“不應該做”、“沒有能力去做”或“已經來不及了”為止。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差別,從小地方就看得出來。積極主動的人(以下簡稱A 先生)計劃好一個假期,就真的會去度假;而被動的人(以下簡稱P 先生)也計劃好一個假期,卻拖延到明年再打算。A 先生認為應定期參加教堂的各種聚會,結果他真的做到了;P 先生也認為應該定期到教堂聚會,但他會找出各種辦法來拖延。A 先生認為應該寫一封信給一個人來恭賀他的成就,他真的寫好並立刻交寄;P 先生卻找了一個好理由來拖延,結果一直沒有寫。
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會在大事上表現出來。A 先生想要自己創業,結果他說做就做;P 先生也想創業,但他總在最後關頭發現“為什麼不該去做”的“好”理由。A 先生已經四十歲了,他很想換一個新工作,結果他真的去做;P 先生也一樣,但他一直猶豫不決,以至於什麼事也沒有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