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氣場在人際溝通中的應用(1 / 3)

從人際關係學這個角度出發,氣場可以用來影響他人的能力或兩個人或多個人能否和平共處的能力。你擁有什麼樣的氣場決定你給別人什麼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巨大的影響。沒有人喜歡和一個給自己壓迫感、令人厭惡的人交往並建立友情,同樣每個人都喜歡與給人感覺舒服、感覺被喜歡、被尊重這樣的正麵感覺的人交往,並建立友情。

人際溝通時所用到的語言、表情、動作所營造出的氣場氛圍,就其影響力來說,語言影響最小,動作影響最大,表情居於兩者之間。

認真傾聽的氣場是打開心扉的鑰匙。傾聽是與別人的心靈最靠近的一種行為方式,傾聽的氣場是最容易與人產生共振的氣場。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要想快速地得到對方的好感,讓自己的氣場與對方的氣場發生共振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傾聽這個行為方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心理學上講,傾聽是對他人的情感、語言尊重的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增強對他人的情感、心理體驗的理解的一種手段,可以幫助人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使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

傾聽,可以減輕人的緊張情緒與壓力。不管麵對一個多麼憤怒或衝動的場麵,在你專心傾聽的時候,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衝動的人在自由地表達他們受壓抑的情感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對方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已經獲得了你的重視和理解,於是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勵。這樣一來,雙方之間互相信任的交往關係就會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意下,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件事: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時,一次斷了糧,餓了七天七夜。幸虧弟子顏回找到一點兒米,煮起稀飯來。飯快熟時,孔子望見顏回舀了一勺吃了,孔子假裝什麼也沒看見,起身說:“今兒個夢見了老祖宗,要我給他點兒幹淨飯吃。”顏回趕忙說:“這飯不行,方才掉進了煤灰,我怕浪費糧食遭罪,就把沾煤灰的稀飯舀出來喝了。”孔子感歎道:“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自己親眼所見有時也不見得就那麼可信;人都覺得自己的心思可靠,然而自己內心所思所想有時也難免靠不住,弟子謹記,知人不易啊!”

的確,知人不易。孔子不輕下斷言,傾聽了顏回的訴說,了解事情真相,不愧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教育家。如果我們主觀推斷,妄下斷語,給親人、朋友造成心理傷害,那麼我們得到的將是不再被信任、被尊重,無異於向我們關上心靈的大門。我們與對方的氣場將永遠無法共振,因為關閉的心靈,是對我們氣場的最好屏蔽。

傾聽,是為了了解人的內心世界,需要什麼,憂慮什麼,做事的動機又如何,是開啟對方心靈的鑰匙,是掃除氣場向外輻射屏蔽的最佳工具。

打造一個認真傾聽的氣場,需要做的有許多。

傾聽別人的話要有正確的態度。了解別人要從“聽”開始,而且必須安靜地聽,認真地聽。每個人在傾聽者麵前都會不由自主的敞開心扉,盡情的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人們可以由“傾聽”中更易獲知對方言行的動機及觀念,洞察人“話中有話”的真正心聲。也就是說一個盡情傾訴的人他的氣場是對你打開的,在你與他的氣場之間沒有任何屏蔽物。

心無旁騖地專心傾聽。傾聽時同時還做著別的事,比如你一邊聽別人說話,一邊用手機發短信,你很快就發現這樣出現兩個惡劣後果:一是不尊重人,說話的人會感到受輕視,不被重視,也就不會再有心情與你談下去,這實際上就是在你們兩人的氣場之間設置了一道屏障。兩個不能交換能量的氣場,實際上就是兩個無法溝通的心靈。二是你不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即使別人仍然在說,你們的氣場還是不會發生正常的能量交換,因為頻率相差太多的能量場是無法和諧共振的。這隻會導致你不能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心理,在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往往做出錯誤判斷。錯誤的判斷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大家都明白。

衷心接納地傾聽。大家都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象隻有一隻,然而那些盲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這隻象,因而他們所認識的象有著顯著的不同。通常,我們看事物的觀點,都受我們的經驗、背景、需要的影響。做為一個好的交往對象,我們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應該設身處地地嚐試從對方的角度看同一件事物,才能了解對方的感受,並且要用一顆平靜的心去傾聽,務必明白並衷心接納別人的感受。做到這一點你就是調整了你們雙方的氣場頻率向著一個值靠近,你們之間的和諧共處也就不會是難事了。

傾聽是有很多技巧的:

(1)保持沉默當有人向你傾訴時,你要保持沉默,表示正在注意聽,非必要不打斷人的話,使人體驗到你那種安詳、容忍、關懷的接納態度。而且“沉默”更能表現出對人分析、評價等能力的信賴。在聽別人談話時,若無耐心,不投入,急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及忠告,不但剝奪了他人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自己的辦法可能與他人的狀況脫節而流於空談。

(2)身體前傾,表示對談話感興趣眼睛注視著對方,身體前傾;還有,把手邊的事先放在一旁,這代表你關心對方所說的話,而且給對方信心,讓他把話說完。

(3)點頭、微笑在傾聽別人傾訴時,要學會適時地使用非語言交流,如身體語言中的點頭、微笑。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非語言交流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點頭是接納對方,是一種鼓勵,讓人能繼續表達他的想法。微笑在此時代表的是一種親睦關係,是增進人際關係的營養劑。在傾聽時點頭、微笑表示你的了解和接納。了解傾訴者的心情,接納其意見,可使之放鬆戒備,願意傾訴。傾聽時,若過於理性分析,指出人的荒謬可笑之處,將使他又羞又憤,無地自容,於是為了自我防衛,而不去理解別人的意見。反之,知道別人同情自己後,倒能較理性地思索,較客觀地反省,往往自己就解除了困擾。

(3)體貼、激勵以簡潔的話語表示他的話你聽進去了,如:“你一定很累!”“一定很生氣!”“你被冤枉了”,表達出自己的關懷後,再引導人探討問題的核心,鼓勵他提出解決的辦法,以開放性、無固定答案的問題激發人的理性,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你想想看?”“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依你看該怎麼辦?”“你想出什麼辦法了?”

(4)不要輕易插嘴打斷別人的話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情,這常常會激起別人的反感。當你打斷別人的話時,你給人的感覺是,你想表達的東西更重要,更有意義;或者你想要表示的是自己對對方的話持讚同或者反對意見。無論是哪一種,你都會讓對方的思路嘎然而止,即使你隻是要表示一下你的恭維。事實上說上幾句中聽的話,是無法讓氣場達到共振的效果的。彼此將內心想法完整地相互交換,才能達到氣場共振的目的。為了思考說些合情合理的話因而忽略對方所說的內容,抑或在中途加以妨礙時,彼此將無法相互理解。與其如此,還不如從頭到尾一言不發地仔細聆聽更能讓對方感到稱心。

(5)引導對方談你感興趣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如果別人總是說一些你很不感興趣的話題,你想讓自己認真地去傾聽,那幾乎是做不到的事情,即使你偽裝出來,對方如果不是很自負,或得意忘形的話,他是可以感覺到的。因為他的氣場是可以感覺到你的氣場狀態的。所以當別人的話題實在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那麼適當的引導一下話題,即滿足對方表達的願望,也會使你自己毫不辛苦的、認真傾聽下去。

善加利用對方的談話資訊,以引導談話方向。多提些問題,引導對方談談你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有些年歲大的人尤其喜歡向年輕人說道理。當老年人一遍又一遍地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往事時,年輕人就表現出心情沉悶的樣子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向老年人詢問一下一些他們曾經經曆過的事情。聆聽師長或者前輩所說的話,也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聞。畢竟,長者有義務向晚輩傳遞一些美好的往事。老年人並非單純地陶醉於往事之中,或者隻談過去顯赫的功績,他們說的話,有很多時候是希望晚輩能從中學到一些對人生有利的東西。倘若聆聽過前輩們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後未能進行個案研究,自己也有可能重蹈覆轍。

每個人都喜歡談論自己,這是人類的天性使然,所以當你願意安靜地聆聽他人說話的時候,你便是最受歡迎的人。正如莎士比亞所說:

“多給別人耳朵,少給別人聲音”,努力地改善自己傾聽的技術,讓自己擁有一雙善聽的耳朵。

積極傾聽的氣場給人的感覺是被推崇、被理解、被寬容、被接納、被認同,這些感覺對於搭建人際關係網是最有效的,因為人們對於這些感覺的追求是一種本能,是最強烈的渴望。當你營造出一個傾聽的氣場,你就滿足了人們對這些感覺的渴望,當對方的心理得到這種滿足的時候,他的氣場頻率也會最大程度的與你的氣場頻率相靠近,你被接受,被視為可以相交,進而相知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成吉思汗小時候很笨,什麼都學不會,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他會注意聆聽別人的話。征服世界後的他曾說:“我的耳朵使我變得聰明起來。”傑出的領導者們惜字如金的反麵是善於傾聽和發問。

他們清楚地知道隻有自己一個人滔滔不絕是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想要很好地了解一個人並和他形成良好的關係,就應該多傾聽而不是多說話。這就是為什麼嘴隻有一張,而耳朵卻有兩隻的原因。懂得適時地閉嘴是我們一生之中應該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個認真傾聽的氣場對於每個人的幫助都是很大的。尤其是對一個人是否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不是很容易編織出來的。它來自一個讓人信服、尊重、溫暖的氣場。而傾聽是最容易打造出這樣的一個氣場的。所以我們說認真傾聽的氣場是打開人們心扉的鑰匙。

傾聽別人談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出你對談話內容漠不關心,這會打擊到別人的熱情。更不要麵無表情地聽別人的談話,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對方不知所措,而且可能會對你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如冷漠、呆板、沒有同情心..等一係列負麵感觀。無故打斷對方的談話也是要不得的,這個在前文中已經提過。所以讓別人知道你在認真傾聽,讓別人感覺到到你友好的氣場,人際關係場將任你馳騁。

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最缺少的就是相互信賴。對於別人與自己的交往,我們總是習慣性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他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他並不是真的在為我著想。因為我們無法輕易地就相信別人,這是因為許多不太好的例子在我們的頭腦中存在著。我們的潛意識也不允許我們隨隨便便相信別人,別人的誠信度永遠讓我們在不停的衡量中喪失許多機會和避免受到欺騙。這些對我們來說有好處也壞處,但是寧可不得到,也不失去是我們保全自我的最低準則。所以,在實際的工作和交往中,沒有一個令人信賴的氣場對我們的阻礙是很大的,懷疑是屏蔽善意氣場的最有力屏障。所以為了讓我們工作、人際交往都順利起來,打造一個令人信賴的誠信氣場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

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麵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

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麵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裏隻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照顧受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生父母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費用都承擔起來。孩子感動地對他說,長大了定會賺錢回報他,對此,這位紳士深信不疑。

孩子的誠信行為感動了那位紳士,孩子的氣場讓紳士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相信孩子是好孩子,對於孩子的感激之語他才深信不疑。

誠信的氣場不僅能感動人,也能讓上位者信服。它的能量強大到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我們來看看我國古代以誠信聞名的季布的故事。

秦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橫征暴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季布心中仰慕古代的遊俠,立誌當一個“除惡濟貧”的人。他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決心做一個說話講信用,行動講效果,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幫助別人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成年後,他身材魁悟,武藝精良,說一不二,很受大家器重。為了躲避差役,季布幹脆離開家鄉,沿途幫助窮苦人民,主持正義。凡是他答應過的事情他一定做到,在長江中遊一帶很有名氣。老百姓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這個諺語就演變為成語“一諾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