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氣場主要是由一個人的心靈氣場來決定的,所以要想與別人的氣場達成共振或者弱化別人的抗拒氣場,那麼在我們行動前先用點技巧改變他的心靈氣場則會讓事情有事半功倍之效。懂一點心理學對大家改變自身或別人的氣場都有幫助。
想改變別人很強烈的排斥或抗拒氣場,可以利用心理學中的登門檻效應來解決這個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難度較高的任務,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樂於接受較易完成的工作,在實現了容易達到的目標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更高更遠的目標,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靈氣場因為對兩個目標的比較而發生了改變,如果沒有這個比較過程,人的心裏對那個較高的目標肯定是持否定態度的可能性大一些。
明代洪自成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在《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一個有經驗的推銷員隻要他能和客戶聊上五句話,那麼利用“登門檻效應”他完全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推銷目的。其實就是這種技巧削弱了人們排斥、對抗的氣場,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登門檻效應”存在於各個領域,利用它可以完成較難完成的事情。利用登門檻效應的技巧被叫做“登門檻技術”,就是先提出較小的要求,然後再提較大要求,誘使人們"入套"。這是一個有效的態度或者行為的改變方法。
其實登門檻技術就是一種突破人們心理防線的技術,讓人們的心理防線出現一點縫隙,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具體做法就是,先去提一個小要求,等別人接受了這個小要求後立刻提一個需要別人付出更大成本的要求。一個小要求,一般情況下沒有人會拒絕,人們會很隨意的承諾下來。這樣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心理防線已經不再那麼嚴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突然向別人提一個大要求,一般來說人們不容易接受,如果逐步提要求的話,就縮小了同大要求的距離,人們反而比較容易接受。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不斷地滿足小要求時已經逐漸地適應了,覺察不到答應對方慢慢提高的要求其實早已背離了自己的初衷。人們心理意識的變化自然的帶動了氣場的變化。在這樣的氣場狀態中,很多決定都變得不一樣了。
登門檻效應其實也是一種自尊心理的反應。當一個人答應別人一個相對比較容易的請求後,如果再有比之難的問題求到他的頭上,他為了保持自己幫助別人的上位者形象是很容易就答應別的要求的。其實在他答應他第一個難度小的要求時,他的氣場就進入了一個願意幫助別人的狀態,隻要不是實在無法完成的要求,一般情況下,相對難的問題也容易被接受下來。用一個小要求來改變他人的氣場狀態,那麼接下來的事很容易順理成章的完成。
許多研究都證明了登門檻效應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假如直接就提出了要求,多倫多居民願意為癌症學會捐款的比例隻有46%;可分為兩步去提出要求,前一天先去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去請他們捐款,這樣一來願意捐款人數的百分比竟然提高了一倍。
我們去看一下這個實驗。
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費雷澤做過的一項實驗,讓兩位大學生去訪問郊區的那些家庭主婦。其中一名大學生首先請家庭主婦把一個小標簽貼在窗戶上或者在一個有關美化加州或者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其實隻是一個非常小的、無害的請求。
兩星期後,另一位大學生再去訪問這些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此後的兩星期時間內在院裏豎起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這個招牌非常難看,這就是一個大要求。結果答應過第一項請求的家庭主婦裏有55%的人願意接受這個要求,然而那些第一次沒有被訪問的家庭主婦裏隻有17%的人願意接受這個要求。
這個實驗證明,人們的氣場在進入一個狀態後,不會很容易地被打破,所以就算別人後來提出的要求過分了點,他們也願意接受。
在現實生活裏也存在這種效應,在顧客選購衣服時,聰明的售貨員為了打消顧客的顧慮,總是“慷慨”地請顧客去試一試。當顧客把衣服穿在身上時,他就會稱讚這件衣服非常合適,而且周到地為你服務。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顧客都難以拒絕售貨員的推銷了。因為很多顧客在試穿的時候,氣場進入購買狀態,當售貨員再建議他們購買的時候,他很難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隻好乖乖地掏腰包。
在打折專櫃,銷售商總是將最低折扣定得非常低,等到顧客前來購買時,就會發現隻有極少數商品的折扣很低。但是人們的購買欲望已經被激發出來了,雖然沒有那麼低的折扣,但是稍高一些的價格也會被人們接受。現在很多商家都采用這個方法讓人願意接受比較高的價格,假如最開始海報上給出的折扣是它的真實售價,顧客就會比較難以接受。
在這個銷售過程中,銷售商就是利用登門檻效應,讓顧客心理產生一個我是來購買某某品牌的打折商品的,顧客的氣場被購買這個關鍵詞界定著,所以即使看到比較高的折扣商品,也會很自然地接受。
改變別人的氣場,就要懂得怎麼樣改變別人的心理。一個人的心理變化了,他的氣場也就隨之變化了,接下來的事情在有利於自己的氣場氛圍下,就很容易達成了。
我們的身邊總是有那麼一些人看起來很順利,他們總是生活得很快樂,他們的運氣總是那麼好。在他們的臉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對生活的滿足,對事業的滿足,對家人的認同,對朋友的依賴。他們想做的事,也往往很容易就能達成。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命好,其實是他們的氣場好,我們在第一章中談過,氣場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事實也是這樣的,一個人運氣好是因為他的氣場總是處在一個快樂、積極、穩定的狀態。
在任何一個場合都能洽到好處的運用他們的氣場,他們的一切自然看起來順風順水。
一個在生活中順利的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會保持著積極、自信的心態。良好的心態很重要,它激發出來的是個良好的氣場。
良好的氣場,能讓人更加輕鬆地開展工作,更大地釋放出自己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雖然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令人煩惱的事情,但是他們懂得釋放煩惱,消除心理上的負擔。所以每天自信地麵對生活和工作,做起事來自然要順利得多。把生活中的每個小順利都積累起來,自然就積累出一個順利的人生。
相反,對於那些整天鬱鬱寡歡、不快樂的人,他們消極的氣場就會很自然地降低工作效率,而消極背後的心理衝突常常會大量消耗有限的心理資源。對於那些成天隻知道抱怨生活上的煩惱或工作上的不平等的人,他們做每件事情都很難成功。因為他們的消極情緒已經占領了整個思想。“內耗”太大,用於從事工作上的精力自然就會減少。就好比一台電腦,被病毒感染以後CPU的係統資源大量被占用後,就無法正常工作或運行緩慢甚至“死機”。陷在這樣的氣場中的人,他們習慣性地看不到自身的原因,他們的目光集中在令人不愉快的結果上。最終導致自己的情緒更壞,氣場更不利於生活學習。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不順利,每一個不如意漸漸積累到一個度以後,他們人生的旅程也就被這些東西害得不再暢通了。而那時候,生活給他們的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做什麼都不順利,做什麼都無法成功。惡夢總是伴在他們的左右。事實上是一個糟糕的氣場一直在左右著他的運氣。
一個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心理健康快樂的基礎上的自我實現,建立在不健康心理基礎上的成功並不會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心靈上的滿足才是最純粹的快樂,如果一個人的心太貪婪的話,他永遠不會快樂,因為他永遠也不滿足。他的心理就是不健康的,隻有他的心理健康了,他的心容易滿足了,他的好運也就不遠了。不過心容易滿足並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不斷地前進。
一個向往快樂生活、為成功而努力的人,要學會經常反思自己,學會排解生活中的壓力和不積極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情,維係一個良好穩定的氣場,讓自己的人生能獲得真正的成功與輝煌。因此要學會給自己減壓,製定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真正做到這樣的人,他們在生活中都是快樂的,也總是讓人們羨慕他們的好運氣。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首先他要具備一個成功的氣場。這樣他才可能在任何一種情況下,讓自己處於不敗的境地。否則,隻是智商或者情高高,成功不會青睞他們。成績差的學生很多當了老板就是最好的例證。
差生是成績差和紀律差的代名詞。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差生的氣場有哪些共性?成績差又成為老板的那些學生,他們的天性中都具備這樣的特點。
(1)抗壓能力強差生並不是因為智力低,這一點大家都是深有體會的,成績差,大部分是因為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來自老師家長的管教壓力對他們產生的作用很小,他們更在意自己的興奮點所在。而且成績差的學生一般就業都比較早,參與社會生活的時間比較早,心誌成熟也較早。因為學曆不高,他們想謀得一個好職位的機會很少。較低的工資收入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當他們無法因自己的工資而讓自己快意人生的時候,他們的野心就會滋生出來。找好工作的想法不太符合實際,而創業則是他們一個很好的選擇。他們對自由、快活的向往遠遠超過創業可能帶給他們造成的壓力,對於他們這些為了自己自由一些而不怕老師和家長施加的壓力的學生,創業的壓力對他們遠遠小於對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所以他們更有可能走上創業之路。而成績好的學生則不然,並不是所有的好學生都是對學習有興趣,很多人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下不得不努力。他們的抗壓能力和那些差生比起來要弱得多。
(2)社交和抗打擊能力強做生意就要有八麵玲瓏的心思,有較好的人脈關係。這一點差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絕對是積累的比成績好的學生多。成績不好受到的批評和懲罰自然也就多,但是多就容易習以為常,他們並不會為自己的又一次考不好而太過在意。他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在這個時候討好老師和家長。不愛學習的人自然不會愛寫作業,抄作業,讓別人代寫這種事是很多差生最常做的,但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懂得了和好學生打交道的方法。在這樣的學習生活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的練就了強大的社交能力和抗打擊能力。
所以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搞好人脈關係對他們來說就像生活要喝水一樣自然。遇到挫折就像又考砸了一樣無所謂,他們不會因而一厥不振。為了他的自由和快樂他們會很容易重新站起來。而成績好的學生因為成績的優勢,一直有心理上的優勢,他們不必看別人的臉色說話,他們的臉色就決定別人的說話方式。他們不用討好任何人,別人自然會認可他。在中國這種教育體製下,在校生隻要成績好,那麼他的一切缺點都是微不足到的。也正因如此,成績好的學生在社交能力方麵往往比壞學生弱。因為他們所有的優勢都來自於他們的成績,所以一次成績未考好,對他們的打擊也是很大的。所以沒有什麼意外因素,成績好的學生成績不會有大的起落,因為他們一直都在關注自己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