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老子的道學相同的地方在於:修身!
但是!修身的方法又是不同的。老子的修身,是從人性的角度,從生存的角度出發的。而他的修身,雖然一樣講生存。可他的出發點:是從迎合社會管理這個角度出發的。
所以!孔子的修身,被統治者和強勢所接受。因為!方便了他們管理社會。
而老子的修身,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所以不被統治者和智強勢者所接受。因為!老子的修身不利於他們管理社會和管理下屬。但是!老子的修身,卻被所有人接受!包括統治者和強勢者自己。
因為!我們是人!我們都有人性的共同特點!
就跟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一樣,明明知道皇帝沒有穿衣服,卻一個也不敢說出來。
明明老子的修身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是正確地,可迫於統治者和強勢者的壓力,卻不同說出來。不敢說出來,但並不代表不敢這麼去做。所以!社會一樣混亂。
孔子推行周禮的目的,不僅僅是推行周禮。而是!要世人知道禮的作用和意義,而不是表麵形勢、表麵文章,做做樣子,喧嘩取寵。
克1己1複1禮!
要的是世人從內心裏遵守周禮,而不是表麵形勢,口是心非。
孔子來齊國出仕,雖然成功了,當上了齊國的“禮官”。可他並不想當“禮官”,並不想當這個教練。他需要比禮官更大地權力,不僅從表麵形勢上推廣周禮,還要告訴世人為什麼要遵循周禮、周製!
這才是他出仕的目的!
單單地推行周禮,排演一些禮儀節目,隻是表麵形勢上的周禮,而不是周禮的魂!不真正懂得周禮,周禮隻會流於形勢。
推行周禮隻是他治理社會的一種方法,他管理社會的方法是一整套的!所以!他需要更大地權力!
這才是他出仕的目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齊景公隻給他當教練的機會,而沒有給他更大權力的可能。
由此!孔子有了退意!他不想再幹了,他要跳槽,去大周天下尋找新的主子、新的依靠。
魯昭公逃亡,魯國大權徹底落入到季平子等人手裏,在魯國!他已經沒有出仕的可能了。就算在以前,魯昭公沒有出逃之前,他一樣沒有出仕的可能!不!他不會有更大地權力。
因為!魯昭公作不了多少主。一個傀儡君王,他能作多大地主呢?
所以!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他想在魯國推廣他的主張,都是不可能的。
而目前的齊國,他已經看出來了,他的官職,大概就停頓在“禮官”的位置上了,不會有所變動。
其實際上!他在齊國連“禮官”都算不上。齊景公暫時還沒有給予他正式官職,他現在的身份,連“客卿”都算不上。
他現在的身份,隻能算是一個臨時工!
過了春祭,到了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孔子見還是沒有起色,他便向齊景公提出了辭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