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尤其喜愛梅花。他的詞《詠梅》,就是謳歌梅花的清高氣節。他在自己的居室和工作室同時擺放著幾盆梅花,以便隨時用梅花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誌。可見,花卉在偉人的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宋朝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提出關於蓮花的觀點:“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雖然用幾個字簡單地描述出了蓮花那純潔脫俗的高貴氣質,但是也隱喻了很多高潔之士不願同流合汙、逢迎諂媚的美好品行。
陶淵明癡愛菊花的詩句千古流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普通的野菊花,在詩人眼中,就成了獨傲霜枝、不畏風霜的一種導向和寓意。
愛花之士,不乏古人,今而有之。
街對麵的小巷裏,住著一家收廢品的。他們的門,背街而開。有一次,我去賣舊書,驚訝地發現那如山高的廢舊塑料堆旁邊,居然養著兩盆指甲花。那一朵朵盛開的指甲花,紅紅的、燦燦的,金枝玉葉的芽孢,猶如嬰兒的兩瓣嘴唇,嬌小、圓潤、殷紅。蒙著灰塵的廢舊品和清秀的花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刹那間,我喜歡上了那紅豔豔的指甲花。
她發現我對指甲花的喜愛時,竟跑過去抱起一盆,遞給我說:“喜歡,就送給你。”我又一次驚訝了!一個收廢品的女子,居然這麼大方地把喜愛的花送給我。
推辭之下,我無法拒接她的真誠,就接受了。其實,她送給我的何止一盆花,她送給我了一份幸福,一份溫暖,一份友情。於是,我理解了她在丈夫得了癌症去世後,獨自帶著兒子,依然熱愛生活的情懷。離開時,我祈求上蒼:願她們的生命和生活燦爛如花。
小時候,我們家不算富裕,父親卻從不愁眉苦臉。每年春天,房前屋後都會盛開著許多野花,那是父親故意留下的,他從不糟蹋一棵野花的種子。他總是教導我們說:“看到花開,就看到了一份希望。”
十九歲那年,我為自己的處境而鬱鬱寡歡。朋友告訴我說六月出生的人是荷花性格,不僅有一顆火熱的心、奔放的感情,還常常保持青春的活力,朝氣蓬勃,勇往直前;而且還好學勤奮,善於獨立思考,肯動腦筋,辦事幹脆利落。她安慰我說這樣的性格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可以幸福一生。事隔多年,我才明白這番良苦用心,她是不希望我一蹶不振,於是,用花的隱喻來鼓勵我。
生活中絕不能失去花朵的芬芳。有花朵的生活,就是精彩的生活;有花開的日子,就是有希望的日子。試想,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日日朝朝,年年月月,歲歲夕夕,能夠與繽紛燦爛相伴,那麼,這樣的人生,必將是快樂的人生。
梔子花開
她身上的味道,正是梔子花的味道。
第一次見到梔子花,是在一個同學家中。
那是初夏的周末。同學夏說,去我家玩吧,然後,我們再一起寫作業。
我沒有猶豫地就隨她去了。
後來想起來,才知道,原來,自己那時那麼幹脆地隨了她去,完全是因為喜歡她的名字和氣息。
夏。她叫夏。
多麼好聽的名字。
我從小學直到中學,都沒見到過這樣好聽的名字。每每,我會在嘴裏念她的名字,或者,就算不出聲,也會在心底裏默默地念著——夏。
還記得,她原名是叫做陸夏的。但,女同學們大多會叫她“夏”。對,就隻叫這樣一個“夏”字。
真是好聽呀。
她的身上,也總是有種很特別的氣息,是某種花的香味吧。不濃,淡淡的,但卻很不同,是我所喜歡的。
後來,我在她家的前院看到了一株盛放的白花,而我那時,並不認得它就是梔子花。夏看出我不認得,便笑著告訴我,這是梔子花。走近,我嗅到了同樣的味道。這才知道,原來,她身上的味道,正是梔子花的味道。
我和夏是非常要好的同學。在那段歲月中,我們常常一起去圖書館、電影院、也會去公園。
夏有著許多和我相似的愛好,比如讀書、散步、唱歌、彈琴。
在暑假的某個黃昏,或者在寒假的某個雪天,我們都可能一起彈琴、散步,嘴裏常常唱著喜歡的歌曲。
那時候齊秦的《大約在冬季》特火,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歌了。雖然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歌詞的含義,但卻唱得極其投入。當然,在那樣的年齡,亦是渴望愛情的。
後來,夏果真有了愛情。
是一個來學校實習的音樂老師。
當某天放學,夏有些羞澀地告訴我她的內心秘密時,我沒有說什麼,隻是用微笑來祝福她,希望她能夠得到真愛,獲得她想要的幸福生活。
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這樣異常的師生戀,將會帶給夏什麼樣的結果。
三個月後的一天,學校出了通知,是要開除夏的通知。那通知我隻看了兩行,便再也看不下去。背著書包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卻一直在心裏擔憂著夏。
但那個時候,因為忙著畢業考試,我便再沒有去夏的家中找過她。
在那個通知之後,夏就轉學走了。
也是畢業時,我才聽同學們說,夏轉學去了遙遠的蘭州,因為戀上了音樂老師,她被父母狠狠地教訓了……
幾年過去了。我一直忙忙碌碌,考試、上學、找工作……許多記憶也都已經褪色。
而某天,當我再次在花園中看到一朵純白的梔子花時,我的眼淚便淌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