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著對他說,您的蜂蜜不用我的書打廣告,看到您周圍這一片美景,就能想象得到。
此行不虛,不僅買到了上好的蜂蜜,還有了驚喜的發現和由衷的感喟―無論身處何地,無論日子是否順意,都應該像那些恣意絢爛的野芍藥,像那個臨河梳洗的少女,像那個把自己和帳篷裏裏外外都裝飾得漂漂亮亮的養蜂人,即便沒有人欣賞,那也要盡情地美給自己看。
把春天揣在懷裏
給予,是一種快樂。因為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獲。
1968年7月,一個普通的日子,在蘇北的一個貧苦農家,在那不足四十平方米的茅草房裏,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了。
也許你無法想象,他從出生一直到十歲,幾乎沒吃過一片完整的饃、一塊完整的餅,更不用說吃肉了。饑餓奪走了他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的生命。那種生離死別的傷心裂肺的痛苦,深深地埋在了他幼小的心靈裏。
上小學了,父母卻犯了愁。因為一塊多錢的書本費,難壞了父母,父母東家借兩毛錢、西家借三毛錢,最後終於湊夠了。
家裏窮得一天三頓吃山芋稀飯,但有乞丐要飯到門前,父母就會把乞丐叫到家裏同桌吃飯,父親說:“咱們雖然窮,但也要盡自己所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父母的這種善心,無疑在他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慈善的種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歲的他,就懂得為父母分擔憂愁了。他從二十多米深的土井中提水,然後挑到兩公裏以外的小集鎮上賣。隻要一分錢,水就可以隨便喝,一個假期下來,他掙了四塊多錢。他感到很高興。當聽說鄰居家的孩子還沒有錢交書本費時,他馬上去學校替他交上了書本費。後來,他回憶說:“這是我第一次拿自己賺的錢去幫助別人,心裏的那種快樂真是比吃了蜜還甜。”
也許,正是這件事,使他產生了一個美好的心願:如果自己今後有了錢,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
他心目中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他說:“她一生一貧如洗,卻數十年如一日為窮人做了那麼多的好事。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把一切都獻給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臨終者,她一生隻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這就是一個好人。做好人不容易,要終其一生才能修煉成。”
他就是“最具號召力中國慈善家”陳光標。如今,他現在身家數十億。他和他的公司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熱心投身於社會慈善事業。一朵花鮮豔地開了,它美麗了世界,世界也贈給它一枚甘甜的果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時,陳光標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把董事會改成了抗震救災部署會。他從江蘇、安徽等地的總公司、分公司緊急調度六十台大型機械,其中包括吊車、推土車、挖土機等大型機械。當天下午四點,機械集結完畢,救援車隊開始向綿陽、北川進發,與陳光標隨行的還有公司組織的一百多名救災人員。他在北川中學共計背過兩百多具屍體,親手挖出五個人。
事業有成後,陳光標談論最多的不是自己的成功經驗,而是“五個不能忘”:人應該常懷感恩之心,一是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二是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三是不忘老師的培養之恩;四是不忘親朋好友幫助的滴水之恩;五是不忘回報社會。
給予,是一種快樂。因為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獲。他覺得,自己現在做慈善,那的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他經常在半夜從睡夢中笑醒。追求物質財富時,保持博愛之心,他同時獲取了心靈財富。
用勤勞,獲得財富。用愛,分享財富。
用勤勞,獲得幸福。用愛,分享幸福。
把春天揣在懷裏,一生都會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