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福禍相倚,悲喜存於一念間(1 / 1)

第十三章第4節福禍相倚,悲喜存於一念間

老天爺安排萬事,總是禍福相連,以便有智慧的人取舍,李耳先生在《道德經》上便有言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洞察事理,一針見血。

小福小禍,無關痛癢;而大禍大福,往往隻一紙之隔。

如果人一生都要求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幸福就像輕飄飄的羽毛一樣難以把握,而艱難痛苦就像腳下的大地一樣始終不離左右,所以人一生都是身在禍福之中。

莊子說:古人祈禱神靈消除災害,總不把白色額頭的牛、高鼻折額的豬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這些情況巫師全都了解,認為他們都是很不吉祥的。不過這正是“神人”所認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這是一段莊子式的滑稽幽默,卻把人生之道看得十分透徹。莊子引用古代人的迷信來說明一般人認為不吉利的東西,但“神人”卻認為這種“不吉利”反而有益無害。比如說,一匹頭上有白毛的馬沒人敢騎,反而因此免去了一輩子的奴役;一頭鼻子高高翹起的豬不會被殺掉作祭祀,才會好好地活到老。所以,世人認為不吉利的,在上天看來卻是大吉大利。在這個禍福並行的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麵性,關鍵是看你如何從不利的一麵當中看到有利的一麵。

柏楊先生說:“老天爺安排萬事,總是禍福相連,以便有智慧的人取舍,李耳先生在《道德經》上便有言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洞察事理,一針見血。”“小福小禍,無關痛癢;而大禍大福,往往隻一紙之隔。”顯然,柏楊先生是讚同老子的觀點的,麵對禍與福這一無法改變的事實,人們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看法,來改變心態,甚至是禍福的結果。

從前有一個國王,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獵,他射傷了一隻花豹。國王一時失去戒心,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突然跳起來,將國王的小手指咬掉小半截。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著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聽了很是生氣:“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是的,大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把你關進監獄,難道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又找了一個近臣出遊了。誰知路上碰到一群野蠻人,他們把國王抓住用來祭神。就在最後關鍵時刻,大祭司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因為祭神要用“完美”的祭品,大祭司就把陪伴國王一起出遊的近臣抓來代替。脫困的國王欣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將宰相釋放了,在禦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

國王向宰相敬酒說:“宰相,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可我不明白,你被關進監獄一個月,怎麼也是最好的安排呢?”

宰相慢慢地說:“大王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裏,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時,誰會被丟進大鍋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宰相是一個明智的人,他能從事物的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麵,並始終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是一種睿智的體現。

人生在世,不會隻有福,也不會隻有禍,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因而我們需謹記“福禍相倚”這一道理,處在順境時,不要貪圖安逸、不思進取;處在逆境時,也不要喪失鬥誌和信心,一蹶不振。上天總是公平的,在這裏讓你摔一跤,就會在那裏給你一塊糖吃,如此不斷的反複。走在同樣曲折的路上,有些人生活在報怨與憂愁中過一生,有些人則在感激與享受中過一生,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待禍福的態度,悲喜其實隻在一念之間,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