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科學家(一)(3 / 3)

任何一種有出速的物體(拋體),在具有地球引力的範圍內,它在空間的運動都呈拋物線的狀態。可是這種拋體運動現象,得到科學的驗證和說明,是由歐洲科學家完成的,使它在近代數學和物理學中成為一種科學的學說。為了驗證這一學說,華蘅芳和徐壽進一步合作,他們用槍彈做試驗,驗證“仰攻”與“俯射”槍彈的拋物線的異同,他們把書本知識和科學實驗結合起來。他們設立幾個遠近不同的靶子,進行射擊測試。經過反複試驗,搞清了拋物線理論及其應用,並從數學計算探討拋物體運動原理。1860年,由華蘅芳著述,徐壽作圖,完成了《拋物線說》一書。6年後,外國近代物理學中關於拋物體學說的《圓椎曲線說》一書才翻譯出來。所以,華蘅芳、徐壽合作寫的這部專論近代拋物線說的著作,在近代中國,是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意義。

華蘅芳和徐壽又一起進行對三棱鏡分光的實驗。當時買不到三棱玻璃,他們就把水晶印章磨成三角形進行試驗。晚上,他們在房間裏邊放上一個方桌,把自製的三棱鏡放在一個倒置在桌上的碗底上,使它和對麵安置的蠟燭頂端對齊。他們全神灌注地觀察三棱鏡。可是,始終看不出有什麼光分色的現象。他們不斷調整三棱鏡與蠟燭的位置、角度,還是看不出光分色現象。原來蠟燭發出的光線太弱,而且分散,如果石用聚光設備把這種分散的光線集中成平形光,它就難以在三棱鏡體中發生反光作用。經過反複試驗,華蘅芳利用幾何學關於點、線的原理,認識到了蠟燭的光線照在全屋,集中在水晶三棱鏡上的光線太少,所以,三棱鏡無法分光成色。後來,他們把房間的門窗都用黑布遮掩起來,變成一個不透光的暗室。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他們在遮窗的墨布簾子上弄開一個小孔,果然,一條筆直的太陽光光柱射入房中。這時,他們迅速地把水晶三棱鏡對準了這條光柱,放在靠近窗前的桌子上,隨著他們對三棱鏡位置的移動,從這三棱鏡裏閃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不同的微弱光色。他們進行的“色散”試驗終於獲得成功。

華蘅芳從事的數學工作,與洋務運動緊密相聯係。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除了要從外國購置一些機器設備以外,還需要具有各種近代科學知識的人才。洋務派對博學多才的人物尤其敬重,願意和他們交朋友。l861年,清政府兩江總督曾國藩以“研精器數,博涉多通”的評語,保薦華蘅芳等數名科學家。同年,曾國藩在安徽的安慶設立安慶軍械所,這是我國第一家用機器生產的兵工廠。1861年,華蘅芳應邀來薊安慶軍械所,專門從事製造的技術工作。在這裏華蘅芳和徐壽合作,兩人共同探討、切磋琢磨。1862年,兩人密切合作,試製一艘輪船。首先試製輪船上需要作為動力的蒸汽機。由華蘅芳負責設計,徐壽負責督造,蒸汽機製成後在進行試驗時,第一次失敗了,他們並不氣餒,進行了改進,在第二次試驗時,終於成功了,這是我國第一台自己製造的蒸汽機。

華蘅芳和徐壽解決了輪船的動力問題後,接著展開船體設計和建造工作。華蘅芳從多年鑽研數學和從事建造的實踐中認識到,知故才能創新,建造新式的輪船也是這樣,除了要了解外國輪船的造型、結構、性能等情況之外,還要繼承中國曆史上的造船經驗。華蘅芳為了掌握中國造船業的曆史和現狀,他查閱了中國古代的有關造船的記載,並進行對照和研究。他走遍了安慶的造船場所,每到一地,虛心地向船工請教,觀察修理船隻情況,不顧長江上的風浪,隨船工一起上船,摸清船隻性能。經過一段時間,華蘅芳積累了許多文字材料和感性認識。當時,中國介紹外國輪船的中文資料很少,幾乎是看不到。他為了掌握外國輪船的船型和航行的第一手材料,每天都到長江邊觀察在長江中遊弋的外國輪船。華蘅芳依據這些中外船隻的資料,開始了艱巨的船體設計工作。徐壽負責船體製造工作。經過幾年努力,一艘命名“黃鵠”的輪船造成並下水通航了。這艘船長17米,每小時逆水航行時速為20公裏,順水為30公裏。

在試航這一天,長江兩岸人山人海。當時有不少居民聽說中國造出自己的火輪船來了,都爭先恐後地趕來觀看。

試船開始了,徐壽在舵房裏掌舵,華蘅芳在機艙裏觀察機器的運轉情況。輪船的汽笛發出尖利的響聲後,徐徐開動,離開了碼頭,在長江中乘風破浪。航行了很長一段距離後.輪船又調轉船頭,作了速航和轉彎等試驗。最後,安全地返航,穩穩地停靠在碼頭上。這時在江岸上觀看的人群跳躍、歡呼:“中國也有火輪船了”,頓時,江岸上形成丁慶祝成功的熱烈歡騰的場麵,大家向華蘅芳、徐壽揮手致意。事後,曾國藩以“奇才異能”上奏朝廷表揚華蘅芳。

1865年,曾國藩會同洋務派官僚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傳令,讓華蘅芳和徐壽幫助籌劃江南製造總局的有關技術方麵的事情。

華蘅芳、徐壽,在完成了我國第一艘輪船的建造工作之後,就風塵仆仆地來到上海的江南製造總局。華蘅芳奉命參加江南製造總局的籌建工作。他和徐壽是修建工廠、安置機器的技術負責人和監督人。在製造局裏,華蘅芳把科技知識應用於實際製造,在船炮和槍彈方麵有所發明,又對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科學研究。

不久,曾國藩在製造局內附設翻譯館,組織科技人員翻譯西方近代科技書籍。曾國藩認為“洋人製造機器都是來自於算學,其中奧妙之處都是有圖說可以尋找。由於對他們的文字語言不通,過去雖然模仿操作外國的機器,但是不明白機器的使用和製造機器的原理。”“翻譯外國科技著作關係到製造機器的根本。”翻譯館的設立,對我國了解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起了促進作用。在這項開創性的建館工作中,華蘅芳盡了最大努力。他參與規劃、招聘學者,建館之後,又劃分門類,設立專人負責。他自任算學、地質部門的翻譯工作。從這以後的40年中,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翻譯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的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