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是一種為了追求崇高的價值目標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坦蕩正直、剛正不阿的精神狀態。在為人處事上要敢於扶正壓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動搖,不做小人之舉,不拿人格做交易等,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人脈圈外的“獨行俠”。
正所謂邪不壓正
俗話說“邪不壓正”,正氣是遏製邪念的根本。一個人一旦有了凜然正氣,就會剛正不阿,胸懷坦蕩。即使麵對威逼利誘,也能鎮定自若,處變不驚,進而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境界。
東方經典醫著《黃帝內經》中有句名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說的是隻要人體內存有足夠的抵禦疾病的能力,任何致病因素都不足以損傷我們肌體的健康。其實,無論在生理上、心理上,還是在事業上、生活上,隻要正氣存內,必定邪不可幹。
有一個叫陳付漢的河南人,是河南禾隆農資公司老總。2005年,他發現當地市場上出現了假冒的化肥,於是先打聽出了貨物的來源,了解到假冒化肥的窩點,然後報了案,和當地執法部門商量了策略,把造假窩點給封了。可是事情並沒有就此了結。
有一天半夜時分,突然有幾個黑影在陳付漢家門口大叫,開始挑釁鬧事。陳付漢被叫聲驚醒之後,知道是有人故意來找麻煩了,但他並沒有膽怯,直接走了出去。帶頭的人大聲說道:“你知道有什麼事來找你嗎?我告訴你,你最近搞的事情斷了兄弟的財路!我們收了別人的錢,今晚準備放你的血呢。”
陳付漢知道邪不壓正,自己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於是就跟他們談了起來。幾個黑影被老陳的話弄得無話可說,他們已經察覺到了老陳並不吃他們那一套。
老陳接著說:“你們幾個不要走,我馬上就要報警。”
幾個黑影聽了以後,語氣也低了下來:“今天晚上的事情就這樣了,你心裏要有數兒。”
第二天事情還沒有了結。老陳接了一個陌生人的電話,對方說:“這件情就算了,你拿一萬塊錢過來,我們將不再追究這件事情,你也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
老陳知道對方心裏怯了,不敢胡來,他便答道:“你們要錢就過來,要多少給你們多少!要不你們說個地方,我過去,隻要你們過來就行。”
老陳最後還是不吃他們那套,一分錢沒有給。
談起那些“江湖混混兒”,老陳嚴肅地說:“我隻交正道人,不交‘江湖朋友’。咱本本分分做生意,怎麼怕惡勢力!他憑啥!正氣不怕邪氣!現在農村的化肥市場終端競爭激烈是現實,但是不能亂搞,不能坑老百姓。一身正氣才不怕邪!”
正是這一股子正氣令老陳在惡徒麵前毫不畏縮,大義凜然!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從強盛轉向衰落。各地節度使乘機割據地盤,擴大兵力,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麵。唐代宗死後,他的兒子李適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麵,結果引起了藩鎮叛亂。唐德宗派兵討伐的結果,叛亂不但沒有平定,反而蔓延開來。
唐德宗建中四年(782年),有五個藩鎮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兵勢最強。他自稱天下兵馬都元帥,向唐境進攻。五鎮叛亂,使朝廷大為震驚。唐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說:“不要緊,隻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勸導他們,用不著動一刀一槍,就能把叛亂平息下來。”唐德宗問盧杞說:“你看派誰去合適?”盧杞推薦年老的太子太師顏真卿,唐德宗馬上同意。
顏真卿是當時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占領,隻有平原城因為顏真卿堅決抵抗而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顏杲卿在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響應,大家公推顏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時候,他被封為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顏魯公。
顏真卿又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寫的字雄渾剛健,挺拔有力,表現了他的剛強性格。後來,人們把他的字體稱為“顏體”。顏真卿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誣陷排擠,隻是因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麵上尊重他。宰相盧杞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顏真卿,平時沒法下手,這一次想趁藩鎮叛亂的機會,派顏真卿去做勸導工作,是企圖陷害他。
這時候,顏真卿已經是七十開外的老人了。許多文武官員聽說朝廷派他到叛鎮去,都為他的安全擔心。但是,顏真卿卻不在乎,帶了幾個隨從就去了淮西。
李希烈聽說顏真卿來了,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在見麵的時候,叫他的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廳堂內外。顏真卿剛剛開始勸說李希烈停止叛亂,那些部將、養子就衝了上來,個個手裏拿著明晃晃的尖刀,圍住顏真卿又是謾罵,又是威脅,擺出要殺他的架勢。顏真卿毫不畏懼,麵不改色,朝著他們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來護住顏真卿,命令他的養子和部下退出去,然後把顏真卿送到驛館裏,企圖慢慢軟化他。過了幾天,四個叛鎮的頭目都派使者來跟李希烈聯絡,勸李希烈即位稱帝。李希烈大擺筵席招待他們,也請顏真卿參加。
叛鎮派來的使者見到顏真卿來了,都向李希烈祝賀說:“早就聽到顏太師德高望重,現在元帥將要即位稱帝,正好太師來到這裏,不是有了現成的宰相嗎?”
顏真卿揚起眉毛,朝著四個使者罵道:“什麼宰相不宰相!我年紀快八十了,要殺要剮都不怕,難道會受你們的誘惑,怕你們的威脅嗎?”四名使者被顏真卿凜然的神色嚇住了,縮著脖子說不出話來。
李希烈拿他沒辦法,隻好把顏真卿關起來,派兵士監視著。兵士們在院子裏掘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土坑,揚言要把顏真卿活埋在坑裏。第二天,李希烈來看他,顏真卿對李希烈說:“我的死活已經定了,何必玩弄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豈不痛快!”
過了一年,李希烈自稱楚帝,又派部將逼顏真卿投降。兵士們在關禁顏真卿的院子裏,堆起柴火,澆足了油,威脅顏真卿說:“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裏燒!”
顏真卿二話沒說,就縱身往柴火跳去,叛將們連忙把他攔住,向李希烈回報。李希烈想盡辦法,也沒有能使顏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顏真卿自殺了。顏真卿雖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其堅貞不屈的剛正氣節卻讓人永遠敬佩。
有人說,天地有正氣,凜冽萬古存。人心有正氣,萬世傳美名。正氣深受古人推崇,也為今人重視。當今社會的口號就是揚正氣,促和諧。正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時代前進的保障。社會需要正氣,時代呼喚正氣。我們決不能將這股純正良好之氣棄置,讓自私自利、唯利是圖、阿諛奉承、陽奉陰違的不良風氣成為主流。
高尚品德最動人心
有人說,小贏靠智,大贏靠德。在生活中能夠有一些小成就的人都是因為頭腦靈活,但要在生活中有一些大的成就,那就一定要有高尚的德行。德行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品行不端、德行惡劣的人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獲得長久事業上的成功,而品德高尚的人卻也是最動人心的!
葉聖陶是我國知名的編輯家、作家、教育家。作為一個編輯家,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在文壇上獎掖後進。他在編輯工作中,嚴格執行擇優采用的原則,即使不是知名的作者,隻要作品優秀,他們的作品也總是會被放在最顯著的位置。因此,他在商務印書館任編輯期間,發現並培養了一批作家。
丁玲,就是他在主編《小說月報》時發現的。丁玲的第一篇小說《夢珂》,被排在頭條,第二篇小說《莎菲女士日記》,又被排在頭條。接著,第三篇《暑假中》、第四篇《阿毛姑娘》仍然是頭條。這不僅鼓舞了一位向著文學高峰起步攀登的年輕姑娘,也引起文壇上的普遍注目。在連續發表了這四篇小說以後,葉聖陶又給丁玲寫信,說可以出本集子。於是幫她向開明書店聯係,出版了丁玲的第一個短篇集《在黑暗中》。就這樣,一位文壇上的新秀被培養出來了。
巴金的成名也與葉聖陶的發現分不開。1928年,巴金在巴黎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抄在五本練習本上,轉投到《小說月報》,葉聖陶一看,便為它寫了內容預告,並將其作品在《小說月報》上連載,24歲的巴金,從此便踏上成名之途。
從葉聖陶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個優秀的人應該具備的德行。其實,世界上所有功勳卓越的人都是因為他們具備了優秀的品德才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持,才獲得了他人無法獲得的成就。
時下有些人卻將品德拋棄,拾起外表,擇偶對象也要看對方夠不夠帥氣,夠不夠貌美!孰不知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最重要的是胸有正氣,而不是外表如花似玉。高尚的品德可以為青春增添光彩,為皺紋和白發增添威嚴,它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外表的美也是一種魅力,這種魅力固然能夠引起他人的欣賞,但卻會隨流年而消逝。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青年時,容易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為容貌的美醜所束縛,而不考慮關係到整個人生的品德之美。事實證明,依仗外表的人往往因外表而毀滅,依仗品德的人卻因此而永生。
品德和外表的關係在男女愛情上是最容易被證實的。如果你看重的是品德,對方給你的也是品德;如果你隻重外表,對方也會隻注重你的外表。對此,奧地利精神分析專家弗洛伊德就曾教導過他的女兒。
1908年,弗洛伊德21歲的大女兒瑪塞爾德患上了慢性病。瑪塞爾德身體比較胖,再加上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心情沮喪的她開始對自已未來的婚姻感到絕望。瑪塞爾德在奧地利的鄉下休養期間,她的父親在信中耐心地教導她:
“我對你的前景充滿信心,這主要是因為在我看來,你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姑娘。而且我深深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姑娘的命運並不是由漂亮外表所決定的,起決定作用的是她的素質與品德。你的鏡子會告訴你,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好姑娘;而你的記憶將向你證實,你曾想方設法地在人群中撒播尊重與同情的種子。因此,我對你的未來十分樂觀,你也應當對自己的未來十分樂觀。你是我可愛的女兒,我為有你這樣的女兒深感自豪。我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類似的苦惱與消沉。那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將來找不到理想的伴侶,美滿的婚姻對我來說隻是一種奢望。但後來,那種奢望變成了現實。”
瑪塞爾德聽從了父親的指導,果真有了很好的收獲。一年之後,她與一位名叫羅伯特。赫裏斯切爾的威尼斯商人結了婚。而她的一位容貌出眾、善於打扮的女同學嫁給了一位外表英俊的帥小夥。
三年過去了,瑪塞爾德的言行、品德時時感動著自己的丈夫。這位最初還因瑪塞爾德不夠漂亮而感到遺憾的丈夫,徹底改變了自已的觀點,而且自身的人格也因受到瑪塞爾德的潛移默化而日益完善。但是,她那位漂亮的同學卻被那位英俊的丈夫所拋棄,因為他又將目光投向了另一位更為年輕漂亮的女士身上。
品德能影響你的一生,外表除了換來一個“金童玉女”的稱呼,在時間麵前卻無能為力。惟有正氣所凝成的品德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任何人要走向成功,都必須要以德立身,這是一個人能否獲得巨大成功的支柱。假如你不具備這樣的高尚品德,你的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失敗也就成為必然。所以,做一個清忠正直,心無塵埃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有時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前途。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一個品德惡劣的人打交道。所以,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網上就相當於一個沒有絲毫價值而又容易讓擁有者為之付出巨大代價的次品。因此,我們應該注意要以德立身,永遠不要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次品。
嫉妒令人失“正氣”
有一位西方人說:“嫉妒是來自地獄的一塊嘶嘶作響的燒紅的煤。”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也說:“嫉妒,你使天使變成了魔鬼。”的確,嫉妒就像人心底隱藏的一株雜草,一旦生根發芽,就能使人變得邪惡瘋狂,從而做出一些有失光明磊落的事情來。
有一個人,非常嫉妒他的鄰居,他的鄰居越是高興,他越是不高興;他鄰居的生活過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鄰居倒黴,或盼望鄰居家著火,或盼望鄰居得什麼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能竄進鄰居家,劈死一、兩個人,或盼望鄰居的兒子夭折……然而每當他看到鄰居時,鄰居總是活得好好的,並且微笑著和他打招呼,這時他的心理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給鄰居的院裏扔包炸藥,把鄰居炸死,但又怕償還人命。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身體日漸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著。
終於有一天他決定給他的鄰居製造點晦氣,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偷偷地給鄰居家送去。當他走到鄰居家門口時,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鄰居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這麼快就過來了,謝謝!謝謝!”原來鄰居的父親剛剛去世。這人頓覺無趣,“嗯”了兩聲,便走了出來。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於嫉妒,把自己置於一種心靈的地獄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來折磨去,卻一無所得。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強的人。看到周圍的人有超過自己之處,要麼設法去貶低,要麼設置陷井去坑害對方。而這樣的人卻也得不到一絲好處!
自古以來,嫉賢妒能者都難成大氣候,甚至還會落得極為悲慘的下場。戰國時期的龐涓,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春秋末期,龐涓和孫臏同為高人鬼穀子的學生。兩人在鬼穀子的指導之下,文韜武略無所不習,成為當時的奇才,二人也因此親如兄弟。但龐涓較為心浮氣躁,在學藝未得大成之時,便急欲立功揚名,於是便下山投奔魏國。在魏國,龐涓深得魏惠王信任,授封為大將軍。他用所學的知識訓練兵馬,在與衛、宋、魯、齊等國的交戰中,屢戰屢勝,備受魏國朝野尊重。
不久,孫臏也學成下山。他德才兼備,智謀非凡,是個百世難遇的奇才。下山之初,因為沒有根基,所以孫臏打算前往魏國投奔龐涓。魏惠王得到消息,便征詢龐涓的意見。龐涓心知自身遜孫臏一籌,便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若來了,恐怕有所不妥。”魏王說:“如此說來,外國人就不能用了?”龐涓無奈,隻得同意讓孫臏前來。
孫臏來到魏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孫臏更有將帥之才,便想拜他為副軍師,協助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實際上,這是個計謀。龐涓是為了不讓孫臏與之爭權,想先穩住他,然後再伺機陷害他。而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原以為孫臏一家人都在齊國,因而不會在魏國久留,便試探著問他:“你怎麼不把家裏人接來同住呢?”孫臏說:“家裏人非亡即散,哪裏還能接來呢?”龐涓一聽,頓時一驚。如果孫臏真在魏國待下去,自己的地位真是岌岌可危了。
不久,一個齊國人捎來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讓他回去。孫臏回了一封信,言稱自己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走。湊巧的是,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呈給了魏王。魏王便問龐涓如何處置此事。龐涓一見機會來了,應答道:“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如果他願意留下,那就罷了;如果不願意,那就交由我來處理。”魏王點頭答應。
龐涓當然沒有勸孫臏,而是對他說:“聽說你收到一封家信,怎麼不回去看看呢?”孫臏說:“隻怕不妥。”龐涓大包大攬,勸孫臏可放心探親,孫臏頗為感動。第二天,便向魏王告假。
魏王一聽孫臏要回鄉,便稱他私通齊國,命龐涓審問。龐涓故作驚訝,先放了孫臏,又偽裝向魏王求情。爾後,又神色慌張地向孫臏解釋,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孫臏的性命,但黥刑和臏刑卻不能免除。於是,孫臏臉上刺字,膝蓋被剔,終身殘廢。
後來,龐涓的陰謀被人戳穿,孫臏裝瘋逃出魏國,回到了齊國,齊威王一見之下,如獲至寶,當即拜他為軍師。不久,龐涓帶兵連敗宋、魯、衛、趙等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使龐涓連連敗北,最後,孫臏用“減灶法”引誘龐涓來追,暗設伏兵,將龐涓射死在馬陵道上。
龐涓最終死於非命,可以說完全是他的嫉妒所帶來的結果。如果他能收斂一下自己的嫉妒心,以一種坦蕩的胸襟向師兄孫臏謙虛請教,說不定會出現像“將相和”那樣的好景況,成就事業,流傳美名。可惜的是,他沒能見賢思齊,而是采取了卑劣的打擊手段。結果,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