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也是競爭力
節約,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精神;對企業而言,它意味著成本的降低,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武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實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競爭,也是成本的競爭。“利潤=價格—成本”是當今經濟社會中公認的利潤公式,當價格下降時,要確保獲得合理的利潤,就要努力降低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成本決定一個企業的競爭力。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業確保並穩定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基礎。所以無論是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巨頭,還是街邊小作坊,都在考慮著如何節約成本。我們也恰好發現,越是強大的企業,內部越重視成本的節約。
例如,豐田汽車公司的厲行節儉是全球出名的。十幾年前已經聽聞,豐田辦公室的員工用過的紙不會隨意扔掉,反過來做稿紙;鉛筆削短了加一個套繼續用,領一支新的也要“以舊換新”;鼓勵員工提出合理化建議,幾乎每天都有人在技術革新、小的創新上下工夫。
進一步了解才驚訝地知道,豐田那麼大的公司,在辦公用品的使用上簡直節省得近乎“摳門”。他們公司內部的便箋要反複用4次。第一次使用鉛筆,第二次使用水筆,第三次在反麵使用鉛筆,第四次在反麵使用水筆。公司辦公大樓的馬桶水箱裏都放置了一塊磚,這樣可以使6升的水箱變成5升,每次都能夠節約1升水。
正是豐田公司這種節約的習慣使得它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後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汽車製造商。因為大家都養成了節約的意識,所以在技術開發方麵,節油就成為公司新車研發的主要原則。在石油大幅度漲價以後,包括美國在內的汽車購買者都紛紛看中了豐田的產品。
在中國,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許多員工在為公司工作的時候欠缺成本意識,總是大手大腳,這無形中提高了企業運營的成本,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許多企業在產品或技術方麵並不弱於對手,但實際收益卻遠遠落後,根源就在於運營成本降不下來,相當部分的收益被看似平常的鋪張消耗掉。長此以往,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有這樣一家貿易公司,主營業務是小商品批發,盡管表麵生意興隆,但年終結算時總是要麼小虧,要麼小贏,年複一年地空忙碌。幾年下來,不但公司規模沒有擴大,資金也開始緊張起來。眼看競爭對手的生意蒸蒸日上,分店一家一家地開張,公司老板決定向對方求教取經。
待朋友把一筆筆生意報出後,這個老板更納悶了:兩家交易總量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為什麼收益卻這麼大呢?
看著目瞪口呆的張某,朋友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來,在公司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這家公司對商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實行了嚴格的成本控製。比如:
聯合其他公司一起運輸貨物,將剩餘的運力轉化為公司的額外收益,幾年下來,托運費就賺了將近60萬元;
采購人員采購貨物時嚴格以市場需求為標準,使存貨率降至同行最低,每年大約節約貨物貯存費5萬元,累積下來將近20萬元;
與供應商簽訂包裝回收合同,對於可以重複利用的包裝用品,待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利用公司進貨的車輛運回廠家,廠家以一定的價格回收利用,這項收入大約為每年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