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以結果為導向(1)(1 / 3)

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

任何一件工作,不同的人來進行處理,就會有不同的過程。有的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有的人卻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在這種前提下,隻有將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的人才能獲得更高的獎賞與表彰。作為企業員工,我們必須牢記企業需要的是效率與效益都高人一等的人才,而不是那種拖拖拉拉、得過且過的“雙低員工”。說得更直觀一點,那就是你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企業賺最多的錢。盡管這樣說是一種很庸俗的觀點,但現實就是如此。在企業裏,員工的生存要素就在於為企業奉獻最大的智慧,用你的智慧獲得最大的效益。效益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作為企業員工,隻有創造更大的效益,才能獲得更大的回報。

在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好的結果。不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僅要有苦勞,更要有功勞。

光像“老黃牛”那樣低頭做事是不夠的,“老黃牛”還得插上效率和效益的翅膀!沒有效率的忙是窮忙、瞎忙!

你是否發現有這樣的現象——領導安排同樣性質的一件事情給兩位員工去做。其中的一位每天提早上班,推遲下班,連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臉。但是,由於他沒有達到要求,領導對他總是很不滿意,甚至對他還嚴加批評。另外一位員工,從不需加班加點,隻是每天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報告給領導的都是好的進度與消息,領導對他總是笑臉相迎,經常表揚,最後將他提拔。

這樣的現象,在20年前可能不明顯,甚至第一種員工可能得到更多的表揚,但是在當代社會,領導重視能出業績的員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了。

是老總偏心,不欣賞苦幹的員工而隻是欣賞“討巧”的員工嗎?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那些光知道苦幹、窮忙的人,越來越得不到認可。社會正越來越認可一個新的理念: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效率和效益!

不僅要努力做事,更要做成事!聯想集團有個很有名的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寫在《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這個手冊中,還明確記錄道:這個理念,是聯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後,開始格外強調的。

聯想為何在這一時期會如此強調這一理念呢?

聯想的創始人柳傳誌先生曾經在一個電視談話節目裏,談到了聯想在剛剛創業時期的一段經曆,對我們應該有足夠的啟示。

柳傳誌告訴觀眾:聯想剛剛成立時,隻有幾十萬元,卻由於過於輕信人,被人騙走了一大半。這一來,使公司元氣大傷,甚至逼得員工要去賣蔬菜來挽回損失。

毫無疑問,剛剛創業時候的聯想,大家都有對事業拚命的幹勁和熱情。但是,光有幹勁和熱情,並不能保證財富增加與事業的成功。不僅如此,商場如戰場,光有善良、熱情、好心等品質,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創業時就那麼一點點的資金,如果沒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產!這時,隻是強調繁忙、勤奮、賣命、辛苦等,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經過了這一教訓,聯想後來做事不僅越來越冷靜、踏實,而且特別重視策略、方法。聯想從成立到如今已經20年,這20年,它已經從幾個下海的知識分子組成的小公司,變為了一家享譽海內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在後來有這樣大的發展,毫無疑問與這個核心理念密切相關。

以往我們經常聽到某些人講:“沒有功勞有苦勞。”苦勞固然使人感動,但在新的曆史形勢下,隻有具備“結果思維”,不斷創造功勞的人,才有更好的發展!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隻受過很少的正規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家報紙刊登評論,說福特是“無知的和平主義者”,福特得知後很生氣,向法庭控告該報惡意誹謗。

開庭審理時,對方的律師向福特提出了許多對於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來說屬於“常識性”的問題,如“英國在1776年派了多少軍隊來美國鎮壓反叛?”“美國憲法的第五條內容是什麼?”等等。對方想利用自己在書本知識上的優勢,以此來證明福特確是一個無知的人。

福特開始還有禮貌地聽著,很快就不耐煩了,他氣憤地對這位律師說:“請讓我來提醒你,在我的辦公桌上有一排電鈕,隻要我按下某個電鈕,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招來,他能夠回答我企業裏的任何問題。至於我企業之外的問題,隻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獲得。既然我周圍的人能夠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識,難道僅僅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問,我就應該滿腦子都塞滿那些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