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血仇線上的拔河賽——吳越爭霸戰爭的關節點(3)(1 / 3)

夫差在戰勝越國後,一直想要獲得天下諸侯的推崇,成為齊桓公那樣的大霸主。他聽說齊景公死後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幼小無勢,於是興兵北伐齊國。這個進兵計劃並不合理,因為吳國還沒有在地區內消滅勾踐這個隱患,不應該匆匆北上。

伍子胥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勸諫說:“大王您的計劃應該暫時擱置一下,我聽說,越王勾踐自從和談之後,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吊唁死者,慰問病者,讓越國的百姓十分擁戴他。他這是想利用民眾的支持來向我們吳國報仇啊。勾踐不死,必為吳國大患。吳越是鄰邦,如果您不處理勾踐,那麼越國就將成為我國的心腹大患,您卻急於求成,把力量用於攻打齊國,豈不是大錯特錯!齊國隻是我們爭霸道路上一普通的障礙,攻打齊國沒有消滅越國緊迫。”伍子胥的看法十分準確,但是他恰恰忽略了一點,就是如何迎合夫差稱霸的野心。他沒有考慮到夫差的心理,因而他的建議就自然被夫差駁回了。

夫差拒絕了伍子胥的請求,帶兵北伐齊國,在艾陵大破齊兵。俘虜了齊國的高、國氏,兵至繒邑,召見了魯哀公,並強行勒索百牢作為犒賞吳軍的禮物。魯國的季康子派子貢列舉周禮來勸說太宰伯嚭,吳王才放棄了無禮要求。而後,夫差留下來掠取齊、魯兩國南疆土地,誌得意滿之後才帶兵回國。

夫差十分得意,認為自己稱霸的時間已經指日可待了,回國之後就頤指氣使地責備伍子胥,說他幾乎誤了自己的大事。伍子胥十分鬱悶,回答說:“您不要高興得太早了!”夫差見伍子胥這麼頂撞自己,十分生氣。伍子胥悲痛之下想要自殺,夫差聽說之後又不忍心,因為伍子胥畢竟是他父王闔閭時代的老臣,而且對吳國有功,便製止了他。

吳越雙方的實力對比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一方麵,吳國的國勢即將達到頂峰,稱霸活動越來越明顯,而越國則蟄伏著恢複國力;另一方麵,吳國的內部發生了嚴重的矛盾,上層統治者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甚至伍子胥要以死相抗爭,而越國內部則同心同德,為了複仇與稱霸而努力。表麵強大的吳國內部潛伏著極大的危機,而外表弱小的越國卻像一隻伺機捕獵的猛獸。

勾踐自然不會放過向吳國反撲的機會,他詢問手下大臣的意見,大夫文種說:“據我所知,吳王的態度過於驕橫了,而且聽說他們內部有很大的矛盾,請讓我去試探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吳王對越國的態度,也看看他手下大臣的反應。”勾踐同意了他的計劃,於是文種向吳王請求借糧。夫差覺得勾踐已經向自己求饒,而且越國窮得糧食都沒吃的了,想要答應文種,可是伍子胥為了吳國著想,建議不借。夫差正在氣頭上,十分討厭伍子胥,所以一怒之下還是借糧給越國。文種回去彙報說,夫差對越國毫無戒心,而且已經疏遠伍子胥,勾踐聽了十分高興,覺得時機已經到了。

儲存出來的決戰

勾踐是一個不懂得認識時勢的君主,所以一次次都按捺不住想要反撲,但是他受了當年兵敗的影響,沒有自己獨斷專行,他詢問手下大臣的意見,文種和範蠡都認為吳國還沒有處在內外交困的局麵,而且隻要越國起兵攻打吳國,伍子胥就馬上會被重新重用。他們勸勾踐盡量奉承夫差,等萬無一失的時候再動手。

懂得儲存力量,儲存精力,在決戰時刻再把真正的實力展示出來,才是真正的謀略。

勾踐聽從了範蠡和文種的勸說,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吳王,獻上了豐厚的貢禮,並且極盡謙恭之能事。夫差覺得自己在地區內的霸權已經穩固,所以心中大喜。隻有伍子胥心中害怕,說:“這是要葬送吳國啊。”

吳王將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就帶領著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以表示自己對吳王的忠心。實際上,他隻是帶兵作作樣子,沒有真正參與殘酷的血戰,但是這樣也讓夫差十分滿意,覺得勾踐沒有背叛當初的誓言,已經成了自己忠實的奴仆。

為了把這場戲演得更加真實,勾踐派人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吳國的太宰伯嚭。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就特別地喜歡並信任越國,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麵前替越國說好話。而吳王夫差因為討厭伍子胥,所以就總是相信和采納伯嚭的計謀。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我們的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攻克齊國,好比占領了一塊石頭田地,不能耕種收獲,絲毫沒有用處。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