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名士、英雄、霸主——袁紹與曹操的生死結(下)(1)(1 / 3)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春,黃巾起義發生,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後來被提升為濟南國相。曹操到任後,奏免了其中八縣長吏。於是豪強被他震懾,不敢繼續作威作福,隻能逃往其他地方繼續作惡。濟南國在曹操治理下,政治有了一定程度的清明。

曹操在濟南為官時間較久,後來被征入朝。當時宦官當權,曹操隻做了議郎。朝廷曾任命曹操做東郡太守,他沒有赴任,自稱身體有病,返歸鄉裏。曹操這時在政界已有相當聲望,頗有作為。這個時候的曹操,也想過改善吏治,扶危濟困。董卓擅自廢立皇帝,曹操加入了袁紹領導的討伐董卓聯軍,當聯軍已經解散的時候,曹操還帶著千餘人的部隊在河內寄居,沒有固定地盤。這時,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太行山區)起義軍於毒、白繞、眭固等部十餘萬人攻入東郡,曹操帶兵討伐,大破敵軍。袁紹為了拉攏曹操,上表推薦曹操為東郡太守。

英雄之間的對弈

兩種不同的政治路線,在為了一個目標——爭奪霸權而努力的時候,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一個消滅另外一個。如果兩方政治路線相同,還可以通過合作然後內部融合的方式實現霸權,但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差異太大了,二者無法相容,甚至難以溝通,所以,他們的爭奪也是早晚的事情。不過,袁紹在當時已經是諸侯的領袖,而曹操還隻是一個單幹戶。

在地方的這段時間,曹操不斷和黃巾餘部進行戰鬥,並且招安了很多青州地區的黃巾舊部。隨著勢力的擴張,和對當時中原地區盟主袁紹所作所為的不滿,曹操本人並不以占有一塊領地為滿足。曹操所占據的兗州為戰略要地,各軍閥對此虎視眈眈,所以一連串的戰爭隨之而來。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南陽的軍閥、袁紹的同族兄弟袁術引兵進犯曹操,被曹操擊敗後逃奔揚州。

曹操的父親曹嵩於中平五年(188年)罷太尉官後,曾回故鄉譙縣,因躲避兵亂,移居徐州琅邪郡。初平四年(193年),曹嵩又移家往兗州出發去投奔曹操,路上遭到徐州牧陶謙屬下將士搶劫,曹嵩及少子曹德遇害。於是曹操以報父仇為名,大興撻伐之師,接連攻下徐州十幾個縣城。陶謙退保郯縣(今山東郯城),曹操久攻不克,轉而對附近的幾座城池進行屠城,殺掉了男女老少數十萬人,全城雞犬不留。曹操攻打陶謙,一方麵確實是為了報仇,另外一方麵,也是他為了謀求霸主地位而擴大勢力的鬥爭。

曹操的緊急攻打,讓陶謙感覺吃不消,於是陶謙告急於青州刺史田楷,田楷和劉備來救援陶謙,曹操軍隊糧草不足,隻能撤軍。然而過了不到半年,曹操再次率軍攻徐州,一直攻到東海郡,所到之處大開殺戒。當曹操瘋狂殺人之際,兗州卻發生了兵變,他的手下陳宮與張邈合謀迎接呂布入兗州,曹操隻得再次退兵。

曹操回師之後,開始了和呂布的戰鬥,爭奪兗州的戰爭頗為激烈:曹操首先於夜間襲破呂布屯於濮陽西的部隊,尚未退還,呂布親自率軍前來搏戰,自日出戰到日落才退兵。後來,兩軍相持不下,最後因為蝗蟲為災,兩軍的糧草全部耗盡,隻能各自退兵。這時袁紹乘機派人遊說曹操,想讓曹操去依靠他。曹操失去了兗州根據地,糧草也很缺乏,也有暫時投靠袁紹之心,隻因為謀士程昱的勸阻才作罷。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打敗呂布,收複了兗州全部縣城。

經過了艱苦的爭鬥,曹操覺得這樣做一個地方豪強,朝不保夕,隻有謀求向中央發展才有前途。恰巧,興平二年的時候,楊奉、董承、韓暹、李樂、胡才、張楊等迎接漢獻帝從長安東歸河東,曹操就決定把漢獻帝控製在自己手中,為自己謀求一個統治的合法地位。

那麼,與曹操進行爭鬥的另一個大軍閥袁紹對漢獻帝是什麼想法呢?其實,袁紹手下的謀臣沮授也曾向袁紹建議派兵迎接獻帝到鄴,然後挾天子討不從命。但這一建議遭到淳於瓊等人的反對,他們以為當今群雄並峙,每個人都想做皇帝,如果迎得天子,每事都要上表請奏,諸多不便。袁紹本人既早已不忠於獻帝,又自恃宗族強大,有自己黃袍加身稱帝的意思,故而不出兵迎接獻帝,這恰恰給了曹操一個難得的機會。

建安元年(196年)正月,漢獻帝在韓暹、董承衛護下,回到洛陽。曹操當時駐兵許昌,有意迎帝,他手下的部屬有的認為山東地區還沒有平定,韓暹、楊奉兵力尚強,不可倉促之間製服。而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丁衝等人則力主迎接皇帝。於是曹操派遣曹洪率領軍隊到洛陽迎天子,董承等占據險要關口阻擋曹軍,曹洪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