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決戰玄武門——李世民的危機博弈(1)(1 / 3)

在博弈中出現的規則,大部分時間裏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即使參與者是一強一弱仍是如此,因為規則並不意味著優勢一方想占什麼便宜都能占到,它總能滿足弱勢一方的某些利益。

博弈雙方在博弈之初,都不知道對於這次博弈,自己的期望值應該定在何處,自己的利益滿足到何種程度自己才會覺得滿足和能夠接受,他們往往是在博弈過程中,摸清對方的意圖之後,明白了他們各自能獲得的利益份額究竟是多少。在這個均衡點上雙方達成了妥協,取得了均衡的地位。

這時,如果劣勢一方中有人想對這個點作出有利於己方的位置改變,他一定會遭到優勢一方的還擊。博弈的規則大部分是優勢一方製定的,但處於劣勢的一方並非沒有改變規則的可能,隻是看他如何來打碎他,取得新的均衡。

唐朝建立之初,身處弱勢地位的秦王李世民,利用自己掌握的武裝,通過政變的方式除掉了太子李建成,軟禁了皇帝李淵,成功地對皇位交接的規則進行了改變,使自己成為新的統治者和規則製定者。

被美化的權力爭奪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過兵變得到的,而且殺死了自己的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事後雖然采取了不少的補救措施,但親兄弟之間這樣的結局總讓人有些心存芥蒂,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曆史就是有這種過多的血腥味兒,無毒不丈夫,用這句話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爭奪戰看來還是比較準確的。

曆史上,由於唐太宗統一全國的赫赫戰功,在玄武門事變即位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可謂是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開創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唐王朝走向強盛的頂峰奠定了基礎;對外,他解決了從北朝以來長期威脅中原政權的遊牧民族勢力,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夷夏之分,對各民族一視同仁,有利地促進了民族融合。後代子孫及曆史學家抱著為親者諱、為尊者諱的態度,將玄武門事變演繹成太子為了保住自己繼承人的地位,不斷通過各種方式陷害李世民,被逼上絕路的李世民沒有辦法,采取先發製人的策略,才出現了玄武門事變。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如果按照現代博弈論來分析,可能在這場皇權的爭奪戰中,采取陰謀,改變遊戲規則的可能更多的是李世民。

李建成並非像小說中描繪的那樣平庸無能,如果將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位置換一換,李建成並不一定幹得比李世民差,李建成的軍事才能從兩次行動就可以看出。李淵太原起兵後,兵分兩路,由建成和世民各率一路,直指關中,目的是一舉奪取隋朝的心髒地帶,震懾群雄,李建成一路過關斬將,順利完成任務。另一件事是在擊敗竇建德後,李淵不該將其在長安斬首,竇的部將劉黑闥兩次起兵反唐,第一次被李世民鎮壓下去,但由於殘酷迫害,劉黑闥不久又卷土重來,打得唐軍不敢開關迎敵。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主動領兵,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安撫為輔,使河北的叛亂徹底平息。這些事實表明,李建成不僅具有較高的軍事才幹,還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上,李建成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他是大唐帝國理所當然的繼承人,由於名正言順,在中央和地方得到的支持都較李世民多。在人才方麵,李建成擁有魏征、王珪等人;作為太子,手中所掌握的軍隊也不比秦王少。但為什麼李建成在皇位的爭奪戰中卻以失敗而告終呢?

如果按照規則進行博弈,李建成的勢力,再加上齊王李元吉的支持,秦王李世民繼承皇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我們知道,決定博弈結果最終還是靠綜合實力,而事實上,太子府加上齊王府的實力比秦王府要雄厚得多。但史料記載的大部分是李建成兄弟如何謀害李世民的事情。

在玄武門之變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隨李淵到齊王李元吉府上,李元吉就打算趁機刺殺李世民,大概李建成覺得不好當著父親的麵做此事,所以製止了李元吉。

武德九年(626年),有一天,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去喝酒,在酒裏下了鴆毒,李世民心痛劇烈,吐了幾升血,幸虧淮安王李神通將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

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沒有就此罷休,相反更加緊了行動。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秦王手下的勇將尉遲敬德,表示要跟尉遲敬德交個朋友,還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尉遲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說:“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來往,對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個貪利忘義的小人。這樣的人對太子又有什麼用呢。”說著,他把一車金銀原封不動地退了。雖然收買秦王府將領的陰謀沒有得逞,但在李淵的支持下將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出了秦王府,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就在李氏兄弟激烈爭奪繼承權的時候,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和李元吉覺得時機到來,便由李建成建議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淵同意了。然後,他們就進一步提出,調秦王的部下大將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等人隨同出征,還要求將秦王的精兵劃歸李元吉統領。這很明顯是想孤立李世民,然後再下手除掉。李淵也同意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議在出兵餞行的時候,派人將李世民刺死。太子李建成的一個屬官得知後,馬上向李世民報告了這個機密消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以免後患。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