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不滿武則天的專橫牽製,乃與宰相上官儀密謀廢後,上官儀極口附和,並受命起草廢後詔書。此時,被武則天布置在皇帝身邊的親信馬上向武則天報告,武則天慌忙趕到皇帝身邊,一番申訴竟把皇帝說軟了,高宗把責任都推給了上官儀。武則天立即指使許敬宗誣構上官儀與廢太子李忠圖謀不軌,將上官儀及其子上官庭芝下獄處死,家屬籍沒。
上官儀被殺後,朝廷中再沒有敢與武則天作對的。從此,她的政治權力迅速膨脹起來。早在顯慶五年(660年),高宗就因病讓武後決百司奏事,幾乎取代了皇帝權力。上官儀伏誅後,武則天垂於簾後協助高宗理政,已形成“天下大權悉歸中宮……天子拱手而已”的局麵,朝廷內外稱帝、後為“二聖”。
武則天受命輔政,便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實力,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姓氏錄》的修訂。貞觀中,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依照官位定族姓的原則,修撰《氏族誌》。但是《氏族誌》並沒有跳出魏晉以來重閥閱的舊例。所列九等二百九十三姓中仍有許多官職很低的舊士族,特別是它把武姓家庭排斥在外,這當然是武則天所不能容忍的。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李義府等奏請修訂《姓氏錄》,列後族武姓為第一等,其餘按官品高下分為九等。這就徹底打破了氏族大姓排在首位的框框。
武則天為實現自己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負,用各種手段擴大自己對官僚階層的影響,不斷培植和更新擁戴自己的官僚隊伍,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礎。周隋以來,隨著九品中正製逐漸廢除,到武則天時期,科舉製度發展起來,大批新成長起來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蜂擁進入官場,武則天作為他們的總代表,為他們廣開了門路。當唐高宗在世時,武則天便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支有相當勢力的親信隊伍,其核心是始於乾封年間的北門學士。北門學士是武則天以修撰為名召入禁中的文人學士。他們不僅進行修撰工作,而且依仗武後的權勢,直接參與朝政,分割宰相權力,從而成為控製外廷的重要禦用力量。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裏,武則天由皇後到臨朝稱製,進而逐步造成改唐為周的形勢,這些文人學士智囊班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進號天後,上意見書十二條,即所謂“建言十二事”,包括了勸農桑、薄賦徭、息兵、廣言路等十二項內容,這是具有政綱性質的建議書,涉及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個方麵,都由皇帝詔令實行。
自顯慶四五年,武則天以皇後身份參政以來,通過上述提高武姓本家和在職群臣的社會地位,擴大親信隊伍,提出政治綱領等一係列步驟,逐步發展了自己的實力,擴大了影響,“去唐朝化”取得了初步功效。
接下來,武則天就開始把一切可能成為唐朝繼承人、與自己作對的人都一一清除,她要讓唐朝這個龐大的資產沒有管理者,隻能由自己來控製。
武則天親生的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又名哲)、四子李旦(又名輪)。顯慶元年(656年),高宗立李弘為皇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謙虛謹讓,深得唐高宗和大臣的信賴,表現出了良好的治國才能和品行。
高宗身體越來越差,想把皇位傳給長子李弘。這使武則天憂心忡忡,眼看著自己將要喪失輔政的權力,進而女皇的理想也將化為泡影。兒子對自己又很不順從,屢次違背她的旨意。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武則天終於用藥酒毒死二十四歲的皇太子李弘。
李弘死後,體弱多病的唐高宗打算把皇位禪讓給政治才能過人的皇後武則天,但是在大臣的反對下沒有實行,不過高宗的提議對武則天是一個很大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