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那些擁有相同或者相似出身背景的大臣,往往並不是互相合作、互相提攜,相反,更喜歡互相攻擊、互相傾軋。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嵇康被鍾會陷害而死,但是鍾會這個人,以前曾經是嵇康的崇拜者,甚至還專程去拜訪嵇康,卻被嵇康曬在一邊不予理睬。
嵇康是鍾會曾經的偶像,但後來有人推薦嵇康做官的時候,嵇康本人雖然已經明確反對,但鍾會依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憑著嵇康的名氣、嵇康的才華、嵇康的風流倜儻、嵇康的灑脫不羈,在當時重用名士、推崇名士的風氣下,嵇康馬上就會成為最受矚目的大臣,那麼自己將如何發展呢?所以,鍾會采取了誣陷和造謠的辦法,勸說司馬昭殺掉了嵇康。
究其原因,這種行為的思想根源,就是斷送他人的前程。為什麼要斷送他人的前程?因為他們一旦獲得發展機會,將把自己遠遠地甩在後麵,永世追趕不上。所以,哪怕鋌而走險,使用違法手段,也要遏製住他人的發展勢頭,隻有這樣,自己才有出人頭地或者繼續保持前列的機會。
我們可以再追問一句:為什麼這種想方設法斷送他人前程的行為,很多時候發生在背景相似的人之間?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因為背景相似或者相同,互相之間就會十分了解,彼此都能將對方的實力估計得比較準確,這樣就對他人能夠給自己造成的壓力和威脅有更加清楚的認識。
有的時候,再理智再清醒的人,也免不了要犯同室操戈的錯誤,恰恰,犯這種錯誤的,大都是聰明人。似乎這是曆史的死結,理智一旦與私欲相遇,就無法擺脫同室操戈的命運。
在戰國時期,法家思想十分流行,人人競相學習,韓非就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愛好刑名法術的學問,並以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對法家思想進行整合。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於講話,卻擅長於著書立說。
他和李斯都是戰國末期的大儒荀卿(荀子)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而且文章也沒有韓非寫得那樣波瀾壯闊。但是李斯的口才特別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列國,最終在秦國的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了門客,後來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對他大為重用。
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整日沉浸在和貴族們的奢靡生活之中,得過且過,根本不在乎如何讓國家強盛,所以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製,不能憑借君王掌握的權勢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天下的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於講求功利實效的人。
他認為儒家用他們的所謂經典和華麗的文辭來擾亂國家法度,而遊俠憑借著武力私下鬥毆而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假譽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而當時的韓國,國家供養的人恰恰並不是所要用的能夠治國安邦的人才,而所要用的人才又因為不受到重視而不是所供養的。他悲歎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所以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經過自己多次上書韓國國君的失敗,加上自己天生口吃而在說話時所遭到的別人的白眼,韓非深深地明了遊說的困難。他有感而發,寫下了聞名天下的《說難》這篇文章,文章中強調遊說者不可仗著口舌之利而信口雌黃,也不可隨意講出別人的秘密來威脅他人聽從自己的遊說。文章把道理講得非常透徹,但是他自己最終還是死在秦國,不能逃脫遊說的禍難。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嬴政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書,說:“唉呀,我要見到這個人並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遺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撰寫的書。”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想要得到韓非。
為了一個人才而攻打一個國家,也許會讓人覺得吃驚,不過更會讓人擔心——因為這個人才就暴露在人們的注視之下了,誰都知道秦王政欣賞他,那麼如果他真的成為秦王政的臣子,其他臣子的地位會不會受到影響呢?即使這種可能性很小,但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人都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而能夠製止秦王得到韓非的唯一辦法,就是除掉韓非。
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他,不過因為國事繁忙,和他隻見過幾次麵,秦王還沒有時間和他長談,因此韓非還未被秦王信任、重用。
當時,李斯讀到了韓非所寫的《說難》,心中十分不快,覺得韓非的文章是在影射自己。李斯的出身低微,因為靠著精通刑法和善於辭辯才得到如今的地位,而韓非竟寫文章說,說客是國家的大敵,他焉能不生氣?而且,韓非在法家思想上的造詣遠遠超過他,也讓他心中感到十分不安。
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決心將韓非驅逐出秦國。但是,另外一個秦國大臣姚賈也忌妒韓非的才能,並怕韓非得到重用之後自己永無出頭之日,就挑撥韓非和李斯之間的關係,說韓非在被秦王接見的時候說了李斯的壞話。
李斯聽信了姚賈的謊言,以為韓非會對自己不利,便和姚賈一起在秦王麵前詆毀韓非。他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現在大王要吞並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是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讓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他就會把我國的底細摸得很清楚。以他的聰明才智,一定會製定出對付我們的方法,那樣大王您要迅速吞並韓國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