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要隻用一條法則來行走,我們都有無限的競爭空間,沒有人能設定你我的界限,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設限。
眼光代表閱曆,代表經驗,代表能力,代表智慧。有著與眾不同的眼光,因而有著與眾不同的成功。
潘石屹出生於甘肅天水麥積山附近的一個貧困的村子裏。恢複高考後,他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頒發學位”的大學,畢業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有雄心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他卻辭職下海經商了。
潘石屹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萬通”的前身——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他們基本是炒房地產起家,想辦法找到了北京的一家集團公司。向該公司借款500萬人民幣,利息是20%,這筆錢被另一方派人監控,利潤五五分成,這是他們第一筆種子資金。
當他們通過炒房地產賺到了第一桶金,便果斷地撤出海南,北上京城重新創業。1992年潘石屹創辦北京萬通公司。初到北京,連北京那幾座大立交橋的名字都叫不上,就到處找地蓋房。後來有人介紹了一塊地,他一看不錯,是個地鐵上蓋地塊,就拿了下來,開始做萬通新世界廣場。
由於當時不大懂房地產,他給自己請了位剛剛從香港北上京城淘金的老師,將香港比較成熟的市場營銷、策劃包裝手法帶到新世界廣場,立馬在市場上引起了轟動。“萬通新世界”的銷售,可以說是創造了北京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奇跡,每平方米蘭千六百多美金,是當時市場價的三倍。廣場12月24號才動工,11月初就銷售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在開售的六天內拿到了五個億港元的回款,可當時連一方土還沒有挖呢。
萬通賺錢後大量投資一些不了解、不熟悉的行業,盲目擴張,使公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之後,潘石屹做出重大決策:離開萬通,自立門戶。不久,潘石屹成立了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現代城”,在現代城建設期間,右手邊的國貿立交橋正在改造,門前的京通高速公路已開通,腳下的地鐵國慶前後也正式運營。更讓潘石屹興奮的是,經國務院批準,北京的中央商務區(CBD)從兩平方公裏擴為四平方公裏,現代城又圈進去了。未來北京的CBD如同巴黎的拉德方斯、東京的新宿,一定是最現代、最繁華、最有人氣的地段。現代城創造了北京房地產史上多個奇跡。這就是潘石屹與眾不同的“眼光”。
但現代城的銷售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98年的北京房地產市場,已經不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光景。現代城的銷售並沒有他們預料的那樣火爆。當現代城銷售出現困難的時候,潘石屹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采用末位淘汰製,扭轉了銷售局麵,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高的一天,賣了17套,成交額就達3000萬人民幣。現代城的銷售額創當年單個項目銷售量冠軍。二期SOHO現代城所引起的衝擊波更是來勢凶猛,正式開盤的兩個多月,500多套住房便銷售一空。同時隨著媒體的炒作、行家的總評、業內人士的分析,以及有意購買者的關注,一個既新鮮又陌生的時髦名詞“SOHO”飄進了千萬人的耳朵。
2002年,素以善於炒作著稱的潘石屹把自己開發的“建築師走廊”“炒”到了意大利威尼斯。老潘對世界宣布,他在北京郊區延慶縣境內開發的別墅群,接到了有上百年曆史、堪稱“藝術界的奧斯卡”的威尼斯雙年展的邀請函。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建築師走廊”一經推出,就受到來自國際國內媒體的熱切關注。2002年2月,美國的《國際設計雜誌》將“建築師走廊”作為來自世界40個“創意城市”之一的北京代表作品推向世界。威尼斯藝術的年展人戴維斯則認為這是一個在建築創意中結合了美學理念和濃厚的亞洲個性的最完美項目。業內人士認為,“建築師走廊”以一個項目參展的案例,標誌著中國大地上的另類建築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是中國建築界的一大盛事。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企業的每一輪成長,首先要對自己將從事的項目從資金投入、市場潛力、風險預測、市場銷售等方麵進行全麵深入的調查了解,分析利弊,權衡得失,在全麵綜合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選擇。再次,在堅持過程中,還要能根據市場的變化,靈活機動,作出適當調整,不斷完善、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