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辦事一向幹脆利落的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5萬港元在香港九龍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從事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的生產,由此起步,開始了他在世界經濟史上叱吒風雲的創業之路。
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海戰場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過於自信了。他急切地去擴大他那原本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他的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塑膠產品的質量開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一貫重視產品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倉庫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工廠的虧損愈來愈嚴重,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這時的李嘉誠每天都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來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但難能可貴的是,李嘉誠並未就此而灰心喪氣,而是勇敢地麵對他所遭遇的失敗,堅定地樹立起他一定會戰勝失敗的信心。
經過一係列周密、詳細的調查研究之後,李嘉誠發現,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自己的工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和小商品在國際市場及香港市場上已經趨於飽和狀態,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了。這就意味著他將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國內市場中均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其塑膠廠的“轉軌”。慢慢地,他發現,如果自己轉而生產塑膠花,那麼,不僅市場走俏,也能順利實現自己瀕臨倒閉的工廠的轉產。
但是,當年輕的李嘉誠想要自立門戶加入當時正在走俏的塑膠花的市場競爭中去時,他卻無法解決他所遇到的技術上的難題。怎麼辦呢?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親自去向國外的先進企業學習新產品技術的辦法。
於是,李嘉誠懷揣著強烈的雄心和求知欲,登上飛赴意大利的班機,去實地考察和學習那裏塑膠花製造的先進生產工藝。也許應該名正言順地購買新技術專利?但是,一來自己的長江廠小本經營,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賣了專利,它往往要充分占領市場,甚至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將專利出手轉讓給他人。難道就此打道回府麼?情急之下,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
由於這家公司的塑膠廠人手不夠,急需招聘工人,他連忙跑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在車間裏,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因此,他可以每日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區來回走動,雙眼卻緊緊盯著整個工藝流程,恨不得將它吞下肚去。收工後,他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都記錄在筆記本上。
這樣,在不長的時間裏,李嘉誠熟悉了整個生產流程。但是,屬於保密的配色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於是,李嘉誠又心生一計。在一個假日裏,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去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席間,李嘉誠誠懇地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的問題,佯稱他打算到其他工廠去應聘技術工人。
就這樣,李嘉誠通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終於慢慢悟出了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憑心而論,以今天的商業準則衡量李嘉誠當年的行為,似乎有些不太妥當。但在那個時代,偷師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現象,無可厚非。相反,李嘉誠為創大業,不怕挫折,不畏艱難的雄心勇氣和他隨機應變的精明,確實對我們有所啟迪。
在商業競爭的過程中,經營同一種產品的商家越多,就好像跑道上與你同時起跑的對手就越多,你將很難一一超越他們。李嘉誠分析到,塑膠花實際上是植物花卉的翻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所種植和喜愛的花卉都不盡相同。而目前香港生產的塑膠花有一個很大缺點,那就是,它們太意大利化了,並不適合香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喜好。因此,他根據時代的需求以及對消費者的不同消費心理,設計出全新的款式,並要求自己的企業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要敢於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