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該說不說:把不利的話憋回去
說話者都希望自己成功,因此,都會本能地盡量避免使用帶有負麵性或者否定性含義的詞語,盡可能不使用引起對方戒備的話語。
人們的潛意識裏又常常有一種被害者意識,即老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會受到不利的對待,這種意識顯然是否定的、負麵的。但通常這種意識並不表現為明顯的對話,而是作為一種恐懼、擔心、緊張不安的心情表現出來。
這種負麵的意識傳遞給對方,往往會使對方產生懷疑,以至於將心理封閉起來,使進一步的溝通變得困難。所以,不要把擔心和急切的負麵意識暴露給對方。
常見的導致話語不投機的狀況大致有下列幾種:
①急於求成、催促對方的話;
②猜疑對方身份、權力的話;
③推委責任的話;
④讓人情緒低落的話:
⑤責備對方的話;
⑥惟利是圖的話,充滿銅臭的話。
設想一下,如果你麵對的登門請托者老是說這些生硬的、令人喪氣的話,對他產生懷疑是自然的,甚至還會產生反感,與他繼續交談的興趣就會消失,更不用說幫他的忙了。所以,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必須在說話中做到不該說時不說,不該說的不說。
(3)避重就輕:不要將話柄授給別人
避重就輕的說話方式是我們在回避敏感性問題時的有效技巧。它不對問題指向的事物作出全麵的、正麵的評價,而是將對方的提問進行分解或轉化,隻挑其中無關緊要的部分給予回答,或者隻對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加以論說,而不觸及問題指向的重心,以避開對方的鋒芒。
鞏俐在扮演電影《紅高粱》的女主角一炮打響以後,引起世人的注意。當《紅高粱》在香港第一次放映時,有位香港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問:“你對自己的相貌如何評價廣要讓鞏俐自己評價自己的相貌,鞏俐的確有點為難,不管她回答自己的外貌漂亮還是不漂亮,都有可能引起麻煩,把自己推入難堪的泥潭。。”這時鞏俐靈機一動,指著自己的小虎牙笑著說:“我覺得我的牙齒很漂亮,因為它整齊而與眾不同嘛。”
作為一個譽滿四海的公眾人物,鞏俐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媒體大肆炒作,特別是有關相貌的評價,更是容易引起人們的議論。因此,鞏俐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有意避重就輕不評價自己整體的外表形象,而隻抓住“牙齒”這個部分作答。這個聰明的應對不會給別人留下什麼話柄,使她順利地過了這一關。
(4)寓莊於諧:詼諧能使人保住麵子
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對方有關嚴肅話題的提問往往能在頃刻間使眾人把注意力聚集在我方身上,給我方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若故意作出有違常規的回答,將嚴肅的問題轉為幽默與詼諧,就能在笑聲中避開回答可能造成的尷尬。
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問前蘇聯。有一次在蘇聯機場,飛機正準備起飛,一個引擎卻突然失靈。當時送行的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十分著急、惱火。在外國政界要人麵前出現這種事是很丟麵子的。他指著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長問尼克鬆總統:“我應該怎麼處分他?”這等於說是給尼克鬆出一道不大不小的難題,如果尼克鬆答得不妙,蘇聯人也可能借機讓尼克鬆出點醜。“提升他。”尼克鬆很輕鬆地說,“因為在地麵上發生故障總比在空中發生故障好。”尼克鬆的話一出,大家都笑了。巧妙得體地回答既保全了麵子,又消除了尷尬。
(5)解鈴係鈴:要想解鈴就別放過係鈴人
如果能反被動為主動,讓對方代替自己回答問題,可以說是語言交際中的較高境界了。運用“解鈴係鈴”法就能做到這一點。“解鈴係鈴”法的原理是,將對方的問題暫放一邊,自己針對對方的提問,舉出一個類似的事物,進行反提問,請對方說出其中的道理,然後回到最初的問題上,說明對方的觀點正是問題的答案。一個回合下來,對方這個“係鈴人”在自己的誘導下不知不覺又成了“解鈴人”,使我方得以輕鬆地擺脫困境。
四川瀘州某養殖場向貴州某孵化廠訂購一批良種鴨子,雙方議定價格後簽定了合同。合同規定:由賣方代辦運輸,貨到後如數付款。不料賣方在運貨中管理不善,致使這批鴨子在中途死去幾千隻。由於合同上未提及損耗之事,賣方便借機要買方報損,死鴨活鴨一塊兒如數付款。買方經辦人自然不依,說:“我們是養殖場,不是烤鴨店,死鴨子怎能要活鴨子錢?”
賣方說:“合同上不是說貨到如數付款嗎?難道死鴨仔不是鴨子?”這麼一問,倒把買方說話人問僵了,一時沒了詞。正在這時,該養殖場場長走了過來,笑著朝著賣方那位說話人說:“哎,同誌,請問你家幾口人?”
“五口。”對方脫口答道。
“哪五口?”廣場長又問了一句。
“一老母,夫妻倆,倆孩子。你問這個幹什麼?”
“你父親,祖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