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處世智術(2)(1 / 3)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在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他們的活動得到光緒帝的支持,但他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慈禧太後控製著朝政。光緒帝想借助變法來擴大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打擊慈禧太後勢力。作為慈禧太後,她當然感覺出自己權力受到威脅,所以對維新變法橫加幹涉。於是,這場變法運動實際上又變成了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的權力之爭。在這場爭鬥中,光緒帝感到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因為用人權和兵權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為此,光緒帝憂心衝忡,有一次他寫信給維新派人士楊銳:“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們要想辦法搭救。”維新派為此都很著急。

正在這時,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來到北京。袁世凱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活動中,明確表態支持維新變法活動。所以康有為曾經向光緒帝推薦過袁世凱,說他是個了解洋務又主張變法的新派軍人,如果能把他拉過來,榮祿——慈禧太後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緒帝認為變法要成功,一定要有軍人的支持,於是在北京召見了袁世凱,封給他侍郎的官銜,旨在拉攏袁世凱,為自己效力。

當時康有為等人也認為,要使變法成功,要解救皇帝,隻有殺掉榮祿。而能夠完成此事的人隻有袁世凱。所以譚嗣同深夜密訪袁世凱。

譚嗣同說:“現在榮祿他們想廢掉皇帝,你應該發動兵變,殺掉榮祿,再包圍頤和園。事成之後,皇上掌握大權,清除那些老朽守舊的臣子,那時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凱慷慨激昂地說:“隻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拚命去幹。”譚嗣同又說:“別人還好對付。榮祿不是等閑之輩,殺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凱瞪著大眼睛說:“這有什麼難的?殺榮綠就像殺一條狗一樣。”譚嗣同著急地說:“那我們現在就決定如何行動,我馬上向皇上報告。”袁世凱想了想說:“那太倉促了,我指揮的軍隊的槍彈火藥都在榮祿手裏,有不少軍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換軍官,準備槍彈,才能行事。”譚嗣同沒有辦法,隻好同意。

袁世凱是個心計多端而善於見風使舵的人,康有為和譚嗣同都沒有看透他。袁世凱雖然表示忠於光緒皇帝,但是他心裏明白掌握實權的還是太後和她的心腹,於是早和慈禧的心腹們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這次爭鬥還是慈禧占了上風。所以,他決定先穩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

不久,袁世凱便回天津,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榮祿。榮祿嚇得當天就到北京頤和園麵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剛亮,慈禧怒衝衝地進了皇官,把光緒帝帶到瀛台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士和官員,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殺,變法宣告失敗。

變臉的小人不可使用,但不可不知。他們慣會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過河拆橋,不擇手段。他們在你春風得意時,即使不久前還是“狗眼看人低”,現在依然會趨炎附勢,笑容堆麵;而當你遭受挫折,風光盡失後,則會避而遠之,滿臉不屑的神氣,甚至會落井下石。袁世凱這類奸雄式小人,為邀功請賞,飛黃騰達,更不惜讓人掉腦袋,便是此類典型。

(二)鬆弛有張

1.喜非因得,憂非因失

得不足為喜,失不足為憂,這便是曾國藩對事物的態度。

曾國藩精通曆史,善於總結成敗經驗。唐太宗有三麵鏡子,其中之一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中國有效法古人的傳統。尤其是遇到大是大非以及難以決斷的疑難事時,往往從古人那裏尋找答案。《資治通鑒》的編纂也是讓宋代皇帝吸取曆史經驗,做到“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曆史經驗都是靠得住的,如果一味法古,拘泥於過去的做法,那也是很危險的事。曾國藩在審視以往的曆史時,尤其是重大曆史關頭時,認為往往成功與失敗並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敗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處大事,決不疑、不可拘泥於往事之成敗的重要論斷。他舉了三個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漢景帝時諸侯王勢力極大,大臣晁錯建議“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國的權力。景帝采納了這一建議,但很快激起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他們以誅晁錯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平叛。這時,當過吳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建議說:隻要殺了晁錯,叛軍就會罷兵。景帝因事出倉猝,就采納了這一建議,晁錯因此被殺。但叛軍並沒有罷兵,而是繼續進攻,景帝知道自己上當,連忙加強軍事部署,最終將叛亂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