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力避惰性的侵擾
古人一向把勤勞作為一種美德來提倡,要求人們克製自己樂於享受的惰性。對此《易經·廉卦·九三》說:勤勞而謙遜的人,會有好結局。這是說有功勞,而且能夠謙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君子能做到,所以會有好結局。孔子的《支辭》又說:“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有功勞而不矜持,這才是最忠厚的。”
人無論幹什麼,首先要勤字當先。學生要勤於讀書,政治家要勤政,商人就更須以勤克惰,才能有所收益。因為勤勞,必然會有辛苦,能夠忍受辛苦,不隨便沉溺於嬉樂之中,才能把事情辦好。想有所成就,又不願意付出勞動,那是不可能的。
元代許名奎曾說:能夠忍受侮辱的人,一定能建立統一國家的大業。張良在橋下爬著給老人撿鞋,從此他胸懷帝師的智謀;市井之人譏笑韓信從別人胯下爬出,其實他負有王侯的器量。《說苑·眾談篇》中說:“能夠忍受恥辱的人安全,能夠忍受羞辱的人可以生存。”被看成是不可能複燃的死灰,韓安國受到何等侮辱;被裹在廁所的席子裏,範雎最後封為應侯。侮辱實在是給人治病的毒藥,不使病人昏迷又怎能治好病呢?所以為別人係上褲子的人當了廷尉;甘心讓自己的臉被人吐唾沫的人居於宰相的地位。
父母的恩德和天地一樣寬廣;子女侍奉父母,要懷著孝敬之心,輕聲細語,悅耳動聽,黃昏時要向父母請安,早晨要向他們問好。做兒子的沒有比舜更遭難了。他的父母用火燒倉庫,用土填井,想把他置於死地。他在曆山耕田,隻有大聲啼哭罷了。沒有比申生、伯奇更冤屈的。父親聽信後母壞話,他們不敢違抗父命。晉獻公祭地,為什麼地麵凸起來?毒蜂為什麼係在伯奇後母的衣服上?侍奉最難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出做兒子的純潔孝心;父母的好惡不妥當,心中有疑問也不敢計較!做兒子的不孝敬父母,這種罪不可饒恕;國家有刀鋸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
侍奉君主應該竭盡忠心,這是臣子的大節;如果對國家有利,便把個人生命交給它。這些臣子的忠義氣節,永遠不會磨滅,在地上就變為山河,在天上就變為日月。有人享受高官厚祿,世代受到國家的恩德,可一旦國難臨頭,便出賣國家以保全自己。這種人是為世人所恥的。
嬰兒生病是因為吃得太飽,富貴的人遭禍是因為受寵。龍陽君為釣到魚怕失寵而哭泣,黃頭郎進入漢文帝夢中使鄧通得寵。董賢長得漂亮,得到割袖的恩寵,皇上用的珍寶和各地進獻的貢品,都放在董賢家中。漢哀帝想把帝位讓給董賢還沒成功,董賢已身首分家了。富貴沒有和驕奢相約,可是驕奢自動到來;驕奢沒有和死亡相約,可是死亡會自動到來。
貪圖享樂等於自飲毒酒,這是前人真心的告誡;安樂容易導致死亡,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吃飽了飯卻不用一點心思,還不如去學習下棋遊戲;安逸地閑著卻不接受教育,就有同禽獸差不多的憂愁。所以劉備因大腿上長了肥肉而流淚,他知道終生為創立蜀國而奮鬥;陶侃每天搬運一百個壇子,是為了鍛煉筋骨。太極運動便產生陽氣,人的身體以運動為主。轉動的門不會被蟲蛀,流動的水不會發臭。早上還做公卿,晚上就變成平民。得勢時腰纏萬貫,誌大氣粗;失勢時投入監獄,流放到偏遠之地,連平民百姓也不如。大凡貴與賤經常是相對相依的關係,禍與福全視傲慢與謙遜而定。鼎足折斷,打翻了主人的佳肴,是因為用德行淺薄的人擔當重任;《易經》解釋招致外敵的原因,實在是因背東西的人坐車造成的。爭訟得來的服裝,不到一天就被搶走了三次;相信雞能登天,凶像在於登天超過了雞的飛翔能力。靜想這種情況,就好像踩在薄冰上一樣,隨時都會發生危險。
業精於勤,自古如此。哪一個國家強盛了,哪一個家庭富裕了,都是統治者或者家庭成員們勵精圖治的結果。而隻要是貪圖享受,醉心於嬉情,遲早會受到懲罰的。
秦始皇開創的基業不可謂不大,他所奢望的流傳萬世的宏大基業卻二世而亡。秦二世是一個荒淫無度、奢靡成風的統治者,他不知道守成不易,不能忍嬉惰之性,終於敗亡。
胡亥篡位以後,在安葬始皇時,他想起鹹陽宮,阿房宮中數以千計的嬪妃美女,有的沒有孩子,還有不少人一輩子都未得到始皇寵幸,且都年紀輕輕,如將他們放出去嫁人,有辱始皇。於是,他降旨:“先帝後宮裏沒有生下子女的,出宮不宜,本是先帝之人,就隨先帝去吧。”盡將這些薄命的紅顏殉死,做始皇的陪葬。一時哀哭之聲使愁雲慘淡,天地失色。隨後,又將所有營造陵墓機關的工匠全部封閉活埋在陵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