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擁有了為自己未來工作的心態時,你就會離自己的期望目標越來越近。
成功的關鍵不在學曆,也不在出身和地位,就在我們從事的工作中。如果我們能夠像吉姆那樣,樹立起為自己的未來打工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那麼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都能找到讓自己成功的機會。
20幾歲初出茅廬的男人剛剛步入社會這個複雜的熔爐,很少有人能一開始就平步青雲。所以千萬不要做一步登天的夢,要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我們永遠無法去猜測自己現在遭遇的事情到底是幸還是不幸,所以不要那麼輕易去評判一份工作、一個人的價值。無論多麼平凡的小事、多麼平凡的職位,我們用對了態度,認真地付出,最後得到的便總是成功。
第二節 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
在成長的道路上,任何人都難免會遭到失敗的打擊,但是擊倒的一定是暫時的自己。不要被擊倒之後就沉湎於痛苦,再無勇氣和力量從失敗的深淵中走出。那些永不服輸的人從來不畏懼失敗的猙獰麵孔,他們一心想的隻是如何在下次的較量中將對方擊倒在地。因此,失敗對他們來說隻是暫時的現象,他們把失敗當作是成功路上的一塊墊腳石。
戰國時期,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對齊國發動複仇之戰,接連攻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齊國勢如危卵,危在旦夕。就在這危難之間,齊國人田單挺身而出。先用“反間計”離間燕王和樂毅,後又擒殺取代樂毅的燕將騎劫,完成了複國大業。功勞顯著的田單被齊襄王封為安平君,並拜為相國。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齊襄王命田單攻打狄國。曾僅以一座即墨城之地、老弱病殘之眾,戰勝了兵車萬乘的強燕,得以收複齊國失地的田單,認為拿下小小的狄國自然是手到擒來。田單率領軍隊意氣風發地向狄國進發,兩軍交兵後,田單才發現事情並非像想象中那麼簡單。田單用了三個月,不但沒有攻克狄國,反而付出了巨大犧牲。
在付出慘痛代價後,田單開始反思原因,終於找到了根源——自己:當年在即墨城的時候,自己坐著就編草袋,站著就拿鍬幹活,給士卒做出了很好的榜樣。那時,自己還這樣激勵將士們:“我們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了,隻有勇敢地向敵人作戰;我們的宗廟都給敵人毀了,日子沒有指望再過下去了。隻有勇敢地向敵人作戰。”那個時候,將軍有犧牲的決心,士卒沒有偷生的念頭。將士們聽了自己的話,沒有一個不悲憤落淚的,都下定決心跟著自己同敵人拚個魚死網破。這就是能夠打敗燕國,恢複齊國的原因。如今我作為相國,錦衣玉食,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全無犧牲決心,如此怎麼能夠帶領士卒,打得了勝仗呢?
想到這些,田單豁然開朗。於是,第二天田單親自出馬鼓舞士氣,巡視戰場。齊軍發起攻擊後,他不顧個人安危,站在矢石如雨的地方,拿起大槌,擂鼓指揮。齊國將士見此,士氣大增,個個奮勇向前,不久便攻占了狄國。
久攻不下的局麵,田單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但是他沒有喪失理智,沒有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部下,而是從身為統帥的自己身上找原因。經過自我反省,田單明白了失敗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隨之而來。
隻有對失敗進行深刻地反省,才能明白其原因所在,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反省就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努力地尋找種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悟到失敗的教訓和不完美的根源,並能全力以赴去改變,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在反省中變得睿智,直至獲得成功。一個學會了反省的人,世界上便再沒有任何艱難險阻可以妨礙他走上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