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卓越品質,源於高尚心靈(2)(3 / 3)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畫家。他一生坎坷,二十一歲中進士後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還被抓起來,押到汴京治罪。

雖然身處困境,蘇軾仍然保持自己節儉度日的一貫作風。在飲食上,他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規定:每頓飯隻能一個菜,如有客人來,也隻能增加兩個菜,不能再多。如果朋友請客吃飯,他也要事先告訴別人不許鋪張,否則就拒絕前往。

有一次,一位與蘇軾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見到了他,十分高興,於是便邀請蘇軾去吃飯。蘇軾告訴他,千萬不可大操大辦,老朋友在一起邊吃邊敘友情就行了。

可是,當蘇軾去赴宴時,卻發現酒席相當鋪張奢華,蘇軾很不客氣地說:“看來老兄並不真正了解我,本人一貫主張節約,你的酒席備得這樣豐盛,看來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還是離開。”說完轉身告退。

老友急忙解釋說:“今天是個例外,一來你我偶然重逢,應該好好慶賀一番;二來蘇兄正在朝中擔任要職,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豈不太失老兄的身份……”

蘇軾接口道:“朋友相聚,就應該彼此隨便。再說我在朝為官,並不意味著可以鋪張,相反,官位越高越應該節儉自律!”他硬是堅持不入席。

蘇軾不但自己生活儉樸,還同樣要求他的親人。他有個正在做高官的遠親,生活非常奢華。單是起居時的“小洗麵”,就要有兩個人專門侍候;若是“大洗麵”,侍候的要增到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就要有九個人服侍,並且“澡浴”以後還要用名貴藥膏擦身,用異香熏烤衣服。

有一次,他寫信給蘇軾不厭其煩地誇耀他的“養身之道”。

蘇軾看後,回信時隻簡單寫了一個字:“儉”。他希望這位遠親在一個“儉”字麵前能夠自省,改掉奢華的惡習。

向大人物看齊

節儉的習慣如果不從一點一滴的細節抓起,精打細算,厲行節約,突變就會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漸變中發生。當你驚覺時,事物的性質恐怕早已走到了反麵。

懂得金錢的價值在於把錢花得最有意義。學會節儉,製定節儉的計劃,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會踏上成功的起點。

09 威武不屈——董宣秉公執法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後,采取了很多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一些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等。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漢光武帝知道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得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隻能用來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依仗自己的兄弟是皇帝,驕橫非凡,連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裏。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硬漢子。他認為皇親國戚犯了法,應該同樣治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凶殺了人,躲在公主府裏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了湖陽公主的馬車。

湖陽公主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

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當麵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麵,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說:“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因此獲罪,微臣懇請以死謝天下!”

說罷,他挺起頭就向柱子撞去。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麵了。漢光武帝理屈詞窮,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麵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上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侍衛把他的頭摁下去。

內侍大聲啟奏:“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漢光武帝也隻好笑了笑:“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裏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麼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

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結果,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

向大人物看齊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封建官場上,敢於做到這一點,堅持原則不退讓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當然,能夠容忍這樣下屬的皇帝也是比較英明和有遠見的。

法治是一種信念,它是文明社會一道不變的標杆。董宣在權貴淫威麵前,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