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人物看齊
善於蒙蔽對方,乘其不備迅速發動反擊,往往能取得勝利的先機。司馬懿無疑是其中高手,所謂“薑是老的辣”,司馬懿解除敵人警惕的功夫,做的可謂是火候十足。
政變是封建時期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司馬懿取得政變成功的關鍵是依賴於蒙蔽對方,使對手放鬆了警惕,從而獲得反擊的機會。可見,與人較量需要的是頭腦而不是武力。
07 虛懷若穀,從善如流——蕭何求過
一般來說,靠起兵造反而終登上王位的人,最擔心的莫過於良將的勢力過大且得人心。基於這種心理,劉邦難免對手下強將猜疑嫉恨。
劉邦是個猜忌心極重的人,諸將如淮陰侯韓信等,無一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就連與他交情最為深厚的蕭何,也因屢屢受到猜忌而終日戰戰兢兢。
韓信被殺害之後,蕭何因功進位為相國,加封五千戶。群僚都向他道賀,隻有當年的東陵侯召平一臉憂愁地對蕭何說道:“您將從此惹禍了!”蕭何大吃一驚,忙問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連年出征,親冒矢石,隻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勞,現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這在名義上是看重您,而實際上是對您不放心。您想,韓信有百戰百勝的功勞,尚且被殺,難道您的功勞能趕上韓信麼?”
蕭何急忙問道:“您說得很對,不過有什麼計策能讓主上對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的這次加封,再把家裏的私財全部拿出來,交給主上,充作軍需。這樣才有可能免禍。”
蕭何點頭稱是,照此辦理後,果然討得了劉邦的歡心。
在討伐英布期間,蕭何仍然留在關中督運糧草。劉邦屢次問押運糧草的官員,說是相國近來都在做些什麼事情。押運官答稱他無非是撫恤百姓、籌辦糧草軍械等,劉邦聽了,默然不語。
押運官回到關中後,把這一情況報告了蕭何,蕭何也猜不透深意。
一天,他偶然與一位幕僚談起此事,幕僚卻歎氣搖頭:“您不久可能就要被滅族了!”蕭何一聽,大驚失色,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幕僚又說道:“您位至相國,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給您加封什麼了。皇上屢次問您在做什麼事情,顯然是怕您久在關中,深得民心,一旦乘關中空虛,號召百姓起事,據地稱尊,就會使主上無處可歸,前功盡棄。現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還要孜孜不倦地為百姓操心,多方探訪民情,這其實是在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禍來得也就越快。在這種情況下,您不如多買田地,而且要逼著百姓們賤賣給您,使得民間誹謗您,怨恨您。這樣,主上聽說之後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
蕭何認為此話很有道理,當即采納施行。
押運官回到前線後,把蕭何因強買民田而致謗議的情況報告給了劉邦,劉邦果然很覺寬慰。不久淮南平定,劉邦回都養傷,到蕭何前來問疾時,才把謗書交給蕭何放心地讓他自己處理這件事。
劉邦坐穩江山之後便開始誅殺韓信等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就連與他交情最深的蕭何也未能幸免。所幸的是,蕭何懂得放低姿態,自汙而保全身,雖然這有損自己的功臣形象,但總比丟掉性命要好得多。
蕭何輔佐劉邦成就霸業,具有十分卓越的功勳,他的位置處於群臣之首。雖然擁有如此高的權勢和地位,但蕭何從不爭功邀功,顯擺自己的權力,相反,他為人低調,做事謹慎,十分謙虛,並避免顯露鋒芒。他是智慧的。同時,蕭何也是一個勤儉節約的相國,他購置土地房屋總是選在偏僻的地方,建造住宅不修圍牆,他希望後人效法他節儉樸素的作風。也正是這種潔身自好,從善如流的品質使他流芳千古。
向大人物看齊
生活在當代社會的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不能因為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甚至驕傲自滿。而應一如既往,繼續努力。
劉邦曾經三次懷疑蕭何心懷異誌,三次將蕭何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然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要思危的道理。開國皇帝莫名其妙地懷疑功臣,乃是題中應有之義,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處理這種事情,隻可忍氣吞聲,不必憤憤不平,更不可急於“辯誣”,訴說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穀,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終於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