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郭藥師】(1 / 2)

這白衣白甲的,自然就是節度河陽,觀察耀州的劉光世。他引了一隊人馬,旌旗招展地貌似打仗的架勢,其實也是在京城裏呆得閑極無聊,進獨龍山裏打打野物的秋風。隻是他手底下的裨將、偏將都還留在陝西的父親軍中,恰好老父手下的先鋒將郭藥師送來家信,趁著雅興,一並帶了來。沒想到一隊人馬剛剛進山,便聞聽到了虎嘯。劉光世雖沒有博虎的本領,但郭藥師弓馬嫻熟,又仗著人多勢重,於是果斷決意殺隻猛虎來壯行。

一行人中不乏獵戶好手,一路追著虎蹤便找到了這裏。劉光世見楊庸一個瘦弱書生在大蟲麵前疲於奔命,一時興起,並不施加援手,直到最後關頭,才首肯郭藥師射殺了這隻大蟲。

楊庸心裏翻來覆去地不是滋味,若是他們早出手,自己就絕不會這麼狼狽。可明麵裏他還必須感恩戴德,畢竟人家確實救了自己的性命。

此時辰時早過,巳時已是過了一半。雪停之後,太陽也出來了,冰冷的陽光照在林間,斑斑駁駁。

郭藥師看著沒柄而入的短刀,打量著楊庸的眼裏倒是有一半的欽佩,他退開半步,朝著劉光世作揖扣請道:“三將軍,此人生得孱弱,但臨危不亂,心思縝密,發力生猛,卻又恰到好處。若是經得錘煉,未必不是一個行軍打仗的好苗子,不如招至麾下,日後定有大用。”

劉光世笑容滿麵,也大有此意,便道:“便是如此!”

楊庸喜上心頭,讀書怕是沒甚大用,打仗?雖然他談不上喜歡,但絕對是他的強項。這次因禍得福,也巧得是出門遇了貴人。隻是楊庸也懂得內斂,臉上頓時一副為難之色:“將軍,小人隻是一介窮酸書生,況且還未征得雙親首肯,這恐怕...”

“無妨!”劉光世道:“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郎武能安邦,文可定國?況且我大宋周遭虎視眈眈,正逢用兵之時!小哥若是從軍,誰敢說不能博出個功名!?”

“還不拜見恩相!?”劉光世在一旁推波助瀾。楊庸也不再扭捏,當即納頭又拜:“報國為民,責無旁貸!”

劉光世是個惜命的人,惜自己的命,也惜部下的命。沒有部下在沙場的搏殺,他哪有今天的戰功。他是一個世家子弟,但他並不紈絝。他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善待下屬,體恤軍心。無他,因為他的部署是他的槍,也是他的飯碗。他要保證他的飯碗,還要多一些飯碗,盛更多的飯。也許,郭藥師說的沒錯,楊庸可能真的是一杆潛在的槍。劉延慶很推崇郭藥師,因為他狠,他準,不光打仗,還有相人。

劉光世對父親劉延慶必定是無疑的,所以他選擇信任郭藥師,所以他相信楊庸。

因為沒有書讀,對於宋朝的曆史,楊庸隻限於簡單的一些東西。至於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他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

眼看巳時過半,楊庸料想老父已經回去了草廬,於是請劉光世一行上山歇息,順便收拾行李,隨恩相下山。父母淚眼婆娑,不忍“大郎”受那戎馬倥傯,隻是郭藥師口若懸河,一番話說得頭頭是道,竟讓二老羞愧萬分,隻差在楊庸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