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臨夏回族商貿之路(1 / 2)

一、濟寧漕運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元,完善於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幹線。它北起全國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市),南到太湖流域的杭州。太湖流域是元、明、清三代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這條運河將全國政治中

全長1794公裏的京杭大運河,具有十分豐厚的文化內涵。

清代漕運圖

心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結合在一起,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繁榮,加強國家的統一,都有巨大的作用。

自從運河開通以後,曆朝都設有專門的運河管理機構。清代治河的最高長官為河道總督,全國共設三處。北河、南河、東河各一人,分管各地區重要河道的疏浚、堤防事務。河東河道總督就設在山東濟寧州。北河由直隸總督(駐天津)兼管,南河由駐江蘇淮安的漕運總督監管。隻有駐濟寧州的河東河道總督為專任。河東河道總督官價為正二品,比巡撫(從二品)還高,同時兼兵部侍郎、右都禦史銜。因此,曆任駐濟寧的河道總督都是清代最高的地方官員。河東河道總督和各省總督、巡撫以及漕運總督一樣,有直接管轄的軍隊,名為“標兵”,用以掌管河工調動、督護及守汛、防洪搶險之事。有本標中、右、左三營及濟寧城守營與駐守運河、黃河、淮河、豫河駐軍,共為8個營3000多人。河總機構相當龐大,內設72個衙門,又直轄濟寧、南旺、泉林、魯橋等若幹個都水分司,僅濟寧一個都水分司就配有纖夫、淺夫(挖河泥者)等五六千人。我國著名的治水專家及知名軍事專家如潘季訓、李如圭、林則徐等,都先後在這裏任職。

京杭大運河

山東運河,同整個京杭大運河一樣,從開通的那一天起,就主要承擔官府繁忙的漕運任務。所謂漕運,就是曆代政府為保證京都的食米,通過運河而實行的一種

南糧北調製度。我國自元朝開始,國都設在北京,北方的經濟基礎曆代都比較薄弱,京都所需的糧餉全靠江淮一帶資給。據元史記載,元朝初年,京城每年所需江淮的糧米約100萬石。當時水運北調京城的“皇糧”,僅由濟寧一個碼頭轉運的就有30萬石,約占三分之一。明代運河歲運漕糧400多萬石。清朝每年漕運總數也是400多萬石。要使這幾百萬石糧米通過木船,行程數千裏毫無損失地運到北京,在當時的條件下,並非易事。為此,曆代都設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漕運。雍正四年(1726年)時,各省專門用於漕運的船隻總數多達7120隻,道光九年(1829年)降至6326隻。漕船有運丁,運丁是軍籍中比較殷實的軍人,另外雇募有身家並熟練掌駕船隻的水手9人,10人一船。10船護保,一船生事,10船連坐。就這樣,大批漕運船隻沿著運河分幫北上。整個山東運河段,整天是桅杆林立,船帆蔽日,號聲震天,日夜不斷,一派繁忙的景象。

據《濟寧直隸州誌》記載:古時濟寧,自通會河開,漕運大船每年都有千艘由南經濟寧北駛。清朝乾隆年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濟寧就成立“東魯大郡”、“南船北馬,百貨萃聚”的“水路交彙之區”。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水、旱大碼頭成了“兵民雜處,商賈錯居,署衙林立”的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因此,濟寧就由府所轄的“濟寧州”升為省所轄的直隸州。之後,這裏更是百物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江、淮、吳、楚之貨畢集。當時江浙一帶的大商人,多帶著貨物雲集於此,然後疏散到魯西南、河北、河南等地,之後再將北五湖、南四湖一帶的土特產品販運到江南去。當時的濟寧,成了各方商人聚集之地,也是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市場繁榮的貿易中心。白天市場上貿易者車水馬龍,夜晚更是燈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