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回族商幫的對外貿易(1 / 2)

六、西北市場流轉的商品

邊地藏區既然處於牧區草地,畜牧產品自然是列居大宗貨物之首;其次便是各種藥材以及其他土特產品。近代各種方誌、史籍對於該地區的各種出產記載甚為詳細,所產土貨以羊牛、皮張為大宗。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商業的中心,獸皮、羊毛被集中到西寧,然後由陸路運至蘭州,拉卜楞在抗日戰爭前及期間,羊毛始終占輸出總額的第一位,皮張占輸出總值的第二位;青海果洛地區,輸出貨物為牲畜、皮毛、及鹿茸、麝香、貝母等藥材,還有“酥油、羊腸、食鹽、沙金”,其中“年產純金均可二萬兩”。據20世紀30年代的調查,僅甘肅拉卜楞一地,其輸出之商品包括:羊毛、狐皮、白羔皮、猞猁皮、狼皮、羊皮、獺皮、黑羔皮、獾皮、狗皮、熟羊羔皮、馬、牛、羊、羊腸子、蘑菇、酥油、鹿茸、麝香、羊油、牛油、厥麻等等。甘南、川西北地區蓄積大量森林資源,故當地木材輸出亦很可觀。洮州(臨潭)在清代就作為甘肅重要的木材集散地,設有洮河木廠和北河木廠,經營車巴溝、拉力關、卓尼寺、拉乍溝、波峪構、冶木關等的木材,紮成木筏,順洮河轉黃河運至蘭州獲利。

在羊毛和皮貨貿易興盛的同時,回族經營的其他商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1.茶葉。喝熱茶有利於消化和抵禦寒冷。西北少數民族大多都有喝茶的習慣,特別是食肉較多的藏族,對於茶葉的需求量較大。我國曆史上把供應邊疆少數民族的茶葉稱為“邊茶”,很早就有了較大規模的茶葉貿易,並發展成為相應的“茶馬互市”。到清代在邊地藏區的茶葉貿易活動中,回商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當時,“甘肅茶商,舊設東西兩櫃,東櫃之商,均籍山陝;西櫃則回民充商,而陝籍尤重”。清同治年間,清軍開赴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亂時,“西櫃”之“魁泰通”商號老板——甘肅鎮番(今民勤)籍商人馬合盛,是當時蘭州的重要茶商,他將磚茶由陝西涇陽運至甘肅分銷。馬合盛自己擁有駱駝隊,在民勤飼養大批駱駝,其中僅白駱駝就有300多峰。據記載,清代以來,銷往邊地藏區的茶葉主要是湘產茶葉。凡供應邊地藏區的茶葉通常原料都比較粗劣,而價格亦較低廉。由於邊地藏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故需要將茶葉加工成緊壓茶——磚茶,因而黑磚茶、紅磚茶、茯茶便成了商家和消費者受歡迎的商品。還有一種未經緊壓的“大茶”,產於四川的鬆潘、茂州一帶,其質更劣,而價格亦更低,然而卻深受當地較低消費水準之民眾喜好。民國時期,茶葉一般先從湖南安化江南坪集中,裝船沿資水經益陽出臨資口,再沿湘江下駛武昌,改裝火車,沿平漢路運到河南鄭州轉隴海路至西安、鹹陽,再換汽車或牲口運至涇陽壓磚(之所以人們堅持要在涇陽把茶葉壓磚成封,據說是由於當地的水質好,製成的磚茶飲用時味道較好),再轉運至蘭州分銷進入邊地藏區。抗日戰爭期間,因武漢失陷改經沅江至宜昌、重慶,沿嘉陵江上駛至廣元,再轉陝西涇陽,然後赴蘭州。

2.瓷器。甘肅等地的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人民喜歡用“三炮台”的蓋碗喝茶,講究用“三香茶”招待客人。因此,蓋碗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品。藏族的日常生活以喝奶茶、吃酥油炒麵為主,他們喜歡用大小適宜的“翻邊藏碗”,尤其喜歡印有龍鳳、八寶、三道魚等彩畫的。一般藏民家以存放兩磊(約20個)漂亮的藏碗為榮耀,非有貴客或節日而不輕易使用。為了滿足回族等民族對蓋碗和藏族對藏碗的需要,臨夏的許多商號專門經營瓷器,部分商號還派專人常駐瓷都——江西景德鎮,向瓷器生產廠家定做各種圖案的瓷碗、蓋碗以及其他瓷器,隨時運到臨夏、甘南等地出售。製作一個藏碗成本約為五角,而拿到甘南、青海的藏區銷售,竟能賣5元硬幣。1949年前,臨夏有瓷器商幾十家,有些還將藏碗用犛牛馱運到西藏拉薩銷售,備受西藏人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