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回族駝運路線(1 / 2)

二、回族馬幫的組織與禁忌

回族馬幫出門的規模有時多達幾百匹有時才十幾匹,但不論規模大小都有自己的組織、結構、行規和禁忌。其組織結構:馬幫內部有嚴密的組織,一般12匹騾馬為一店,4匹騾馬為一把。每店馬或幾店馬必須推選一個有威信、人緣廣、懂槍法、熟路線、識馬性和練就一套隨機應變策略的人擔任“馬鍋頭”或“大鍋頭”。所謂馬鍋頭,是以青銅器時代象征地位和權力的銅鼓似的銅鑼鍋(趕馬人稱長鍋)而得名。馬鍋頭為馬幫之首,趕馬人由他統一指揮。馬鍋頭之下有“二鍋頭”和“三鍋頭”,他們均受大鍋頭指揮。二鍋頭專管整個馬幫的賬務,三鍋頭專司馬幫的吃飯問題,因而又稱為“飯鍋頭”。具體言之,飯鍋頭的職責有二:一是行程中照看“空馱”——專門馱夥食和炊具的馬馱;二是歇宿時埋鍋造飯。

每個馬幫最前麵的馬稱帶頭馬,最前麵的也可以是騾子稱頭騾。現代雲南馬屬西南馬,行動靈敏,善於爬山,耐力好,性情溫順,日行30~35公裏,可載重65~80公斤,每小時可行4~5公裏,可持續作業半個月以上。西南地區的騾子一般日行30公裏,但載重可達80~120公斤,比馬載重量大。但其行走各有特色,有“上坡騾子,下坡馬”之稱。

如果以馬帶頭,帶頭馬後麵的一匹叫追幫馬。帶頭馬是馬幫的麵子,必須打扮得威武雄壯。例如《趕馬調》所唱:

帶頭馬脖上掛的是一對虎頭形的大銅鈴或大鐵鈴;追幫馬脖上掛的是小銅鈴,也稱操子,一般是18個。這兩匹馬每走一步都要發出渾厚凝重的響聲。作為一個信息,通知行走在深山狹穀裏互相看不到的馬幫,大家聽到鈴聲後,互諒互讓地去找寬敞的地方讓路。

如果以騾子為頭,前邊的即頭騾必定要一匹騍騾。因為騍騾不僅比較伶俐,更重要的是它善於聽號令。主人一般在後邊用敲铓來指揮馬隊。頭騾就根據“铓音”來調整自己的腳步,铓鑼擊得快,它就快走,铓鑼打得慢,它就慢行。由於其主要任務是領路,因而它馱的東西很少,幾乎隻是象征性的,緊跟著頭騾的是匹雄騾,稱二騾。頭兩騾之所以要一雌一雄,據說主要是為了剛柔相濟,陰陽調和,以圖大吉大利。此外,頭二騾不但必須體格健壯,生相俊美,更須打扮得十分漂亮。首先,脖子上要掛鈴檔。頭騾掛的是一對大鈴鐺,二騾掛的是8個一串的小銅鈴。故而小調唱道:“頭騾掛的天鵝蛋,二騾掛的一窩蜂。”另外,頭騾頭上要披掛紅布結成的花絡和繡球,額上還要係一麵鑲邊的小圓鏡。再次,馬鞍上還要插一麵隊旗。但如果馬幫裏有人在外遇難,則須把花絡和繡球卸下,換上白布條報喪,叫“掛白”。